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从 2000 年到 2020 年,30-44 岁未婚女性的比例从 0.8%上升到5.6%,增加了7倍。而相同年龄段未婚男性的比例从 5.5%上升到 12.7%。
20 年间,男性在 30-34 岁的未婚比例从 7.5%上升到 20.5%,女性则从 1.3%上升到 9.3%。
“30—44岁未婚女性比例大幅提高”不仅引发讨论,也让部分本就担心孩子婚恋问题的父母越发焦虑。
女性未婚比例的升高,到底意味着什么?她们真的不愿意结婚了吗?
不要被数字“吓到”
女性30-44 岁未婚比例虽说增加了 7 倍,但这个7倍的数字是从从0.8%上升到 5.6%,关键点是以往女性结婚年龄较早,30岁后才结婚的女性人数100人中不到1个人。现在只是这个比例上升到100位适龄女性中,有5.6人晚婚。所以不用过于惊叹未婚女性的增加。
而30-44 岁未婚男性的比例从 5.5%上升到 12.7%,看起来上升的不算太多,但是把年龄段再缩小到30-34岁,这段男性的未婚比例,一下子从 7.5%上升到了 20.5%。
这意味着大龄未婚男性100个人里就有20.5人过了30岁还未婚。与同等年龄段未婚女性100人中有9.3人过了30岁还未婚相比,这个比例显然要“吓人”多了。
从"应该结婚"到"选择结婚"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杨凡等人关注到晚婚不婚的现象,并基于 2023 年 7 月 -9 月中国不婚不育少育群体专项调查数据展开研究。
他们发现,在不婚晚婚群体中,仅两成受访者未来不打算结婚,大部分人仍有进入婚姻的意愿。只是对这些有意愿的人来说,谈恋爱和结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38.16%的受访者认同没有时间谈恋爱或结婚。
对于女性来说,选择恋爱和婚姻意味着不仅需要与男性同样承担部分家庭责任,更面临着生儿育女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如何平衡家庭、事业、育儿等一系列的问题。
传统观念往往将女性的价值与婚姻紧密相连,但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意识到,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她们追求事业的成功、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选择将事业置于婚姻之上,追求事业的成功、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过去,未婚女性常常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甚至被贴上“剩女”的标签。而如今,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也在悄然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尊重女性的选择。
这样的观念转变,让女性在婚姻问题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这也是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大龄未婚女性越来越多的原因所在。
不要只看到女性结婚年龄推迟的弊端
应该说,经济压力和观念变迁,以及人口结构的失衡是造成大龄未婚现象的重要原因。虽然有部分女性是因为对另一半期望值过高、择偶标准偏离实际、希望“高嫁”从而实现物质条件跨越等,拒绝“将就”以致蹉跎年华而单身。但更多的女性结婚年龄的推迟,既反映了经济压力对个人生活选择的深刻影响,也体现了婚恋观念的变迁。
数据显示,30至44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中,许多人在职场上正处于上升期,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女性开始接受不结婚生育或推迟结婚、生育的时间,则出于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事业和生活质量。
在这种前提下,结婚年龄推迟也存在一定积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30 岁是一道结婚的坎。30岁之后结婚,就是晚婚了。但其实现在很多30岁的年轻人真的还不算太成熟。而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带来的沉淀,他们会逐渐变得成熟稳重,这不仅在孩子的养育和教育方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男女双方在处理家庭问题时也能够更理性,有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
有研究表明,与年轻的父母相比,年长的父母在生完孩子后往往会感到更少的压力,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而这可能跟思想更成熟、教育程度更高、财务更稳定、经济更有优势等因素有关。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晚婚晚育当然也是有利有弊,主要的还是要看个人的选择。
只要你觉得这件事对你来说利大于弊,那么无论别人怎么看,按照自己的心来做抉择并为之承担后果就好。
编辑 李思叡
责编 钟亮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