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子
仿佛是一夜之间,公平湖就被冠以了这个名字:桂林的“罗布泊”。
罗布泊我去过。它位于新疆东南部,被誉为“地球之耳”。它历经沧桑,从一个泱泱大湖变成茫茫的戈壁滩。它一望无际,其间还有沙漠、丘陵、风蚀、雅丹、盐壳等特殊地貌景观,广袤的尘土间隐藏着破碎的古城、远古的墓地,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这个深秋,公平湖就是这样的一个“罗布泊”。
公平湖每到秋冬时节,水位线都会往下退,退到刚好露出我老家塘底村的老宅地即止。每年冬天,我回到老家都会顺着村旁那条黄泥江来看它。很难想象,春夏雨季它还被一泓碧波覆盖,可现在地表裸露,乱石杂堆。我一直没有去寻找老屋的地基,我出生在搬迁的移民新村,缺少父辈那份“生于斯长于斯”脐带相连的情感,我把它当成了一个仿佛被遗弃了许多年的遗址。我是“70后”,离古村搬迁的时间并不远。据父辈们的讲述,青狮潭水库1958年开始修建,1964年竣工。在此期间,我们塘底村与其他位于低洼地带的村庄一样,迁移到了地势较高的区域,一些村庄甚至举村搬迁至其他乡镇或其他县区,成为水库移民。青狮潭水库覆盖总面积达170平方公里,是桂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水库之一。兰田瑶族乡西江的河水形成狭长的西湖;东收九屋镇东江的河水与西江汇合,流到青狮潭水库大坝,这一段水域称为东湖;南面则占领了公平乡整个产粮区的小盆地,形成了浩渺壮阔的公平湖。
▲公平湖成为桂林新的打卡胜地。 蒋志富摄
公平湖是青狮潭水库的最大组成部分。今年,当地政府启动了青狮潭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正在实施全面的排水作业。经过60多年的沉寂,公平湖这片曾经沉睡的土地终于重见天日。随着水位的持续下降,往昔的农田和住宅地基逐渐显露出来。那些来不及跟随退水步伐的螺蛳和贝壳,遗留在淤泥中,成为众多赶湖者争相捡拾的对象。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鱼虾被困在了浅滩上,它们奋力挣扎,却始终找不到出路,只能无助地目睹着水洼逐渐干涸,最终变成了一条条干瘪的标本,镶嵌在龟裂的泥地里。裸露出来的,还有不少开采过铁矿的深坑,掬着一汪碧水,与周围蜿蜒起伏的红土丘相映成趣。宽广的是那曾经的水田,环绕着老宅基地,层层叠叠连绵不绝。湖床的泥土在阳光的照耀和湖水的滋养下,呈现出从红到橙、黄、绿、蓝、紫等缤纷色彩,与黑、白、灰色调混合,构成了一幅广阔无垠的大地调色板。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水退潮的过程中,矿物质勾勒出一棵棵鲜红巨树的图案,展现出一种丰富而苍凉的美。
我随河而下,看着黄泥江汇入徐舒东河,我也看到了位于徐舒东河畔离塘底村最近的下江村。这个曾经有百户人家的村庄位于徐舒东河西岸的坡坎上,宅基石散落一地,依稀画出一座座古屋的模样。几位拄着拐杖的古稀老人,相互扶持,颤颤巍巍地来到徐舒东河东岸。看到这条他们小时候游泳摸鱼的小河,心情激动,话语也多了起来。他们还记得那些依稀可辨的路,记得村头的庙宇和祠堂,一位老人一眼就看出了他们家原来住过的房子位置,他说他家就在石拱桥旁边,石拱桥有三孔,桥底有块石头特别像龙头,桥叫龙门桥,现在桥身坍塌,石块压在龙头石的旁边。在村头的小溪上,还卧着一座古朴的跳石桥,那些精心雕刻成船形的石头竖立水中,虽有几块已倾颓,埋没于淤泥之下,但老人们依然清晰地记得,那里原有14个石墩。几位老人渡河的时候,拄着拐杖,小心翼翼地摸索着石块,拒绝了旁人的搀扶,口中喃喃自语,恐怕一旦手松,便迷失了归途。老人的这份坚持,令人感慨万千。
▲公平湖湖床呈现出缤纷色彩,构成了一幅广阔无垠的大地调色板。 李桂柏摄
青狮潭水库的落成,惠泽了灵川县和临桂区、叠彩区、象山区、雁山区、秀峰区、七星区,15个乡(镇)的10万亩干旱土地得到自流灌溉,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还给桂林市区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源,确保了漓江的补水和防洪安全。水库投用后,青狮潭电厂年均发电量达到5500万千瓦时,为桂林市及其周边城镇农村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电力,照亮了千家万户。此次水库的排水,让这些库区老人在60余载后得以重归故土,情形令人动容。
现在,“罗布泊”热闹起来,成群结队的市民与远方游客纷纷涌入公平湖,这座新近声名鹊起的“罗布泊”成为桂林新的打卡胜地。他们在惊叹于这片自然景观的雄浑壮丽之余,却鲜有人能体会到库区那份世代的艰辛与付出。
据说,搬迁之前,一位长者曾将数坛佳酿埋藏于老屋的基地之下。他曾预言,当青狮潭的湖水干涸之时,他的后代便能凭借酒香找到祖屋的所在。而老人已离世多年,那些酒是否仍在公平湖的深处,抑或已随波逐流,不得而知。然而,桂林“罗布泊”的美,并非只在表面。随着除险加固工程的竣工,青狮潭水库即将重新蓄水,恢复其作为生命之源的本职,滋润漓江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它将成为一道更加迷人的风景线,为桂林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光彩。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