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过立冬,但贺州市八步区的室外白天最高气温仍高达29℃,较往常偏高,导致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饲养池里的鳄蜥提前进入了生产期。截至目前,该地(保护区)已有5胎21只小鳄蜥诞生,部分成体母鳄蜥也陆续活跃起来,进入了待产阶段。
▲待产的雌性鳄蜥。盘姝吚、赵福利摄
鳄蜥是从恐龙时期存活至今的古老物种,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保护区的饲养池里,记者看到,小鳄蜥一出生就能在水中游动。饲养员发现鳄蜥宝宝出生后,会立即把它们转移到保育房里。
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鳄蜥通常在每年3—5月份完成交配,来年3-4月份天气变暖时生产,孕期长达11个月左右。然而,当地进入11月以来,气温较往年偏高,加上近期雨水天气,空气湿度又高,饲养池里多只雌性鳄蜥误以为到了生产的季节,提前了5个月开始繁殖。目前人工繁育区共有29只母鳄蜥在待产。
▲刚出生的鳄蜥宝宝。盘姝吚、赵福利摄
据了解,已出生的21只鳄蜥宝宝,是由5只雌性鳄蜥于11月13日至15日期间产下。这些鳄蜥宝宝的体重为3克左右,与正常生产的鳄蜥体重相当,状态良好。
保护区工作人员邱彬介绍,近几年也出现过雌性鳄蜥提前生产的情况,但是提前5个月生产的情况比较少见,“在这个季节提前出生的鳄蜥宝宝,它的发育情况没有那么健全,对它的适应能力、进食能力、活动能力和精神状态来说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工作人员查看待产鳄蜥的生产情况。盘姝吚、赵福利摄
为了帮助饲养池里的鳄蜥宝宝们安全越冬,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把鳄蜥移入室内,对每只鳄蜥宝宝进行体征测量、称重、测量体长、编号、拍摄尾纹。同时特别观察它们的状态,做好喂食、疾病防治等工作,确保这些鳄蜥宝宝能安全越冬。等到来年三四月份再将它们放到室外的鳄蜥池。
邱彬说:“现在的鳄蜥是准备冬眠的一个状态,刚出生鳄蜥宝宝是不进食的,所以它发育的也没有那么全面。如果幼蜥在来年3月份惊蛰之后出生,它就会在母体里面吸收更多的营养,发育得更加全面一些。”
邱彬补充道,幼蜥刚出生时基本不吃东西,但是可以靠体内的卵黄维持生命半个月,之后开始慢慢进食。
据了解,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鳄蜥的人工繁育开始于2010年,鳄蜥人工繁育的技术已经成熟。截至2024年11月,该保护区人工繁育鳄蜥700多只,是全球最大的鳄蜥人工繁育基地,保存鳄蜥基因多样性极为丰富。
编辑 戴昕明
责编 杨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