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拾衣记 | 南风副刊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作者:滴答

在年少没离家前,我的衣服都“住”在小屋的柜子里;1998年上大学,宿舍只有空空几张架床没有储存柜,我的衣服便分别“住”在行李箱和旅行包里;刚刚上班四处租房,常用的衣服“住”在可拆卸的简易衣橱,不常用的衣服便和杂物将就“住”纸箱;直到十多年前有了独立的蜗居,我的衣服也终于“住”进了崭新的衣柜。这么多年家里的衣服攒了又攒,拣了又拣,直到现在还拾掇不止,倒不是有黄金万两,而是睹物思人。

既是收拾,便先从儿时的衣物开始。旧年童装压箱底,翻着翻着回忆像潮水般涌来:那件手工小棉袄,是父亲的知青朋友连夜特意为刚出生的我赶制的。家乡的冬天经常下雪,外地来的父母收入不多,同是知青的朋友顶着夜里寒风找来棉花布料,做了这件厚实暖和的小冬衣。一晃半生过去,做衣服的阿姨已经返邕在高校退休,我到南宁上大学时还找她打牙祭,阿姨也没有荒废手艺,又挑布料帮我做衣裙。

妹妹小我六岁,赶上了好时代,得到亲戚送的不少新衣。母亲有六个兄弟姐妹,其中二舅有个好单位,是亲戚里第一个开上小车的。每到过年,二舅和舅娘就挨家拜年给我们这些小辈送礼物,有一次给每人买了一件新衣,其中送给妹妹一件洋气漂亮的丝绵背心,也是旧衣珍藏。多年后,二舅因故独居,日子大不如前,亲戚们都很牵挂他,我还估摸尺寸给他买过几次外套。“别买别买,我以前的衣服够穿。”二舅客气推托,陋室黯淡,衣柜里却整齐挂着他在单位工作时配的西服衬衫,我知道那是他的骄傲。

趁着秋高气爽,我嘱咐母亲把收藏的两件军大衣拿出来晒太阳,衣服很新,是父亲母亲的“情侣装”,即便在那个缺衣少食的艰苦年代,也不舍得多穿,毛领和衣面光亮硬挺。母亲勤劳节俭,会包粽子织毛衣做各种吃食,唯独不爱收拾,父亲在世时,扫地擦桌子洗衣服叠衣服,连出门的行李也帮母亲一一整理。父亲离开我们后,母亲有很长时间恍惚怅然,衣服洗晒好也不放衣柜,直到我们发现提醒。我想,母亲不叠衣服的习惯也是得益于父亲的宠溺吧,挺浪漫的。

现在,年逾不惑的我迎来了瘦身难关,不得已将衣服迭代。可不管怎么断舍离,一套2008年北京奥运的志愿者服装,我总不忍舍弃。那是我第一次生病出院后,带着家人和亲友的祝福,前往首都完成了广西赴京志愿者的工作任务。“加油,你是病号里的NO.1”,多年后,临行前医生的鼓励犹在耳畔,这套衣服就像挑战厄运的战袍,赠予我无穷的力量。因为衣服有一式两件,我送了一件给妹妹,希望她好运相随,迎难而上。

去年,老家旧房拆迁得到政府安置,新房乔迁在即,母亲终于重拾心情整理“衣山”,准备在明年新年搬进新居。这也是我印象中,母亲第一次大动干戈收拾衣柜。结婚时穿的格子上衣、自己织的五彩毛衣、朋友送的围巾……母亲感慨,有了新衣柜,这些过日子的美好回忆就都够地方放了。至于剩下那些不合身又不好送出去的旧衣,就让做裁缝的街坊收走,回收利用吧。衣装衣装,且着且装,唯愿年华尚好,不负春光。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