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巫碧燕/文 何定坚/图
“世界养蛇看中国,中国养蛇看广西”——广西蛇类存栏量长期占全国总量的七成左右。2020年,国家出台了“史上最严野生动物禁食令”,蛇被全面禁止食用。目前,广西的蛇存栏数量不及当年,但养殖技术持续提升,并在向大健康产业升级发展。
存栏量高峰近2000万条
横州市养蛇人黄云莉至今珍藏着一本40多年的老册子,折射出当地悠久的养蛇传统。册子上收录着她父亲自1986年开办第一期横州市(横县)养蛇治伤培训班以来,每一期培训班的合影、名单。20世纪90年代初,黄云莉的大姐带领乡亲们养蛇增收,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当地科协还成立了养蛇专业技术研究会。
“广西的自然气候条件,为蛇类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广西蛇类品种达到106种,为全国之最,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药用价值。”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广西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潘红平对记者说。
“2011年前后,养蛇的投资和收益比例最高:养殖水律蛇成本约150元/条,一年后收益约500元/条,都说种十亩地不如养一屋蛇。”业内人士介绍,2011年,仅灵山县就有持证养蛇场40多个,养蛇农户3200多户,年养蛇数量达到156万条,横州市(横县)、灵山、扶绥等县都是养蛇大县。
▲蛇场乡的圩日富有地方特色。 受访者供图
此后10年,蛇养殖业稳步发展,据《广西日报》2020年5月14日的报道:全区蛇类存栏量近2000万条,占全国总量的70%,繁育单位(户)逾1.4万个,从业人员近3.7万人。
努力向大健康产业发展
2025年1月20日中午,潘红平和老搭档黄春梅,来到南宁市三塘镇的一座蛇场,探望他结识了近30年的老朋友——广西“蛇王”李勇。他们此行要为李勇的蛇群建立谱系,以进一步提纯复壮,避免近亲繁殖,为养蛇户提供技术建议。
▲潘红平(中)在蛇场察看,传授养蛇知识。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何定坚摄
意外的是,李勇先把大家领到了山顶的一座艺术空间。李勇的蛇场高峰时期养了7万条蛇,每条蛇市场均价约为1000元,大部分为食用蛇,“蛇王”的名号由此得来。2020年初,国家出台野生动物“禁食令”,李勇响应政策,目前只保留了6000条“精英”种蛇,以药用的眼镜蛇为主,年营收约600万元。空出的蛇舍则改造成艺术空间,开门迎客。黄云莉在最高峰时养了2万多条蛇,目前留有5000多条。
眼下,位于防城港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里,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蛇资源抗肿瘤药用研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在加快建设。
李勇认为,本土蛇产业一直努力向大健康产业转型。他和知名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抗癌药,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他的蛇场是广西为数不多具有毒液提取资质的蛇场,每年提取的毒液,能满足一家大型药企的年用量。
养殖技术日趋成熟
广西医科大学蛇毒研究所教授李其斌取得蛇毒应用的技术突破,在国内享有盛名。
2024年初,广西特色食药品种目录管理专家智库办公室组织区内外专家,开展蛇产业调研。
2024年10月14日,自治区林业局发布了《广西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名录(第一批)》,当中蛇类占了大部分,给养蛇人打了一针强心剂。
李勇充满信心地说,广西蛇产业向来敢为人先,早在2018年,广西就首开国内先河,启动养蛇专业人员职称评定,他因此成为首批养蛇高级技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蛇类养殖技术更加成熟,自己蛇场里的“精英”蛇,正为再次做大做强蛇产业而时刻准备着。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郭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