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一页纸,两百年,兰田竹纸见证岁月变迁丨南风副刊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作者:谢日红 吴贞珍

唧唧纸榨声,唰唰抄纸声,咝咝裁纸声,这些声音将一片片竹子变为薄薄的一张纸。这纸张时而承载着祖祖辈辈的思念,化作烟火飞升至天际;时而又成为书生笔尖下行走的文字,描绘着人生的种种悲欢离合。兰田竹纸从兰田竹林之海翩翩走来,从清初到现在,一页纸,两百年,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文化的积淀。

▲兰田竹纸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本文图片均由谢日红摄

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位于灵川县西北部,属边远山区,境内山高岭叠,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6%,这里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素有“毛竹之乡”之称。境内毛竹年产量目前仍有25万吨。葱葱翠竹为兰田的造纸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竹麻不吃小满水。”春天,当第一缕春风拂过大地,翠竹便迫不及待地抽出新枝,村民们便踏着晨露,挥刀向山,收获一片嫩绿。兰田南坳村委深潭村造纸所用的竹子,最多只能砍到小满那天。过了小满,翠竹长出叶子,就老了,硬了,沤不烂,不能用于制作竹纸。在山林间,他们搭起简陋的架子,用镰刀轻轻刮去竹子表面的青衣,留下那最为纯净的“竹肉”。随后,这些竹子如同行军的队伍,整齐划一地被运往村里山坳的溪水旁,等待着在发酵池中完成它们的蜕变。一排排竹子,在石灰的陪伴下,静静地躺在池中,经过时间的洗礼,最终成为造纸的原料。

南坳村委深潭村的邓义珠夫妇,是这片土地上最普通的造纸人。即便是在寒风凛冽的冬日,他们依然忙碌于造纸的每一个环节。迎着刺骨的山风,收割完稻田的喜悦还未散去,他们便又投入到另一场生命的对话中。冬季,是土法造纸的重要环节,他们双脚在发酵过的坚韧的竹渣间吱吱作响,那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执着。经过双脚锤炼的纸渣,连同造纸的伴侣——糕药放入大池中,等待着抄纸这一最为关键的步骤。

▲抄纸,是艺术,也是技术。

抄纸,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而邓义珠夫妇是这个村里的抄纸能手。只见他将装好竹帘的帘架插进水里,由外往里舀水,向上缓慢抬起,前后轻轻摇晃;再由右往左挑水,水顺势从右侧流出;转身将湿纸盖于纸垛上。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一张薄薄的纸张便在竹帘上悄然成型。如果纸槽里的纸料不多,两道水捞的纸太薄或不太均匀,纸不均匀易起泡,可捞第三道,所以有“一拨浓,二拨清,三拨匀”的说法。

从砍竹子到做成一张纸,整个过程需要经历27道工序:砍竹麻、破竹麻、捆竹麻、下塘、洗竹麻、堆竹麻、换水、打料、打槽、加糕药、捞纸、榨纸、擦纸垛、松纸榨、扳纸头、分纸垛、背纸垛、开纸、晒纸、再开纸、理纸、上夹板、锯纸、磨纸、捆纸、去夹板、平纸头。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兰田竹纸有“一拨浓,二拨清,三拨匀”的说法。

这些纸曾是桂北地区读书人的用纸。老一辈人仍记得那泛着竹香味的“竹篙圈”,那是教书先生用来批改学生作业的独特方式。孩子们都以得到“竹篙圈”为荣,那是他们童年的骄傲与梦想。村里的一名老人回忆说,他读小学时习字课影写用的就是竹纸。练习的时候,把竹纸套在字帖上照描。老师认为写得好就用红笔打个圈。如果一行四个字都写得好都得圈就叫得“竹篙圈”,那是很难得的。有时候,老师没烟抽了,就会随便叫一个学生去家里拿烟丝,条件是“今天给一行竹篙圈”,那是山里孩子最大的快乐与期待。

据说,20世纪40年代,桂林成为抗日大后方,许多作家的文稿和书报出版物多用这里出产的湘纸。

昔日的兰田竹纸,除书写之用,还有诸多不为人知的妙用。

据原来立于兰田堡圩上韦乙生先生家里的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十五日《创立兴隆圩碑记》记载:“想我西江,自来山多田少,粮食每不能相济,故于咸丰辛酉年合江公议,将兴隆大坪创立圩场……使四方邻近余米者可以肩运此发售,且各处山货均得交易。”另据《灵川县志》记载,灵川竹纸贸易在清朝后期逐渐兴盛,民国年间,九屋、兰田等圩场纸行林立,商贾云集。竹纸不仅是书写用品,更广泛用于中药、果饼包装及婚俗剪纸。婚俗中,红双喜、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剪纸,多取材于兰田湘纸或草纸。以前姑娘出嫁前,先请媒人到男方家取未来公婆、丈夫的纸鞋样,置于用料面上,再按样剪制成品,为他们各做一两双布鞋,寓意和睦和谐(鞋)。

▲除书写之用外,兰田竹纸还有诸多不为人知的妙用。

竹纸做得较粗糙的又称“草纸”“钱纸”。“钱纸”多为祭祀时用。然而,随着机制纸的发展,传统竹纸的其他实用功能逐渐消失。如今,兰田土法造纸主要袭用祭祀用纸这一功能。除夕、元宵、清明、中元节等节日里,桂林人仍保留着烧纸钱祭祀祖先的习俗。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怀念与敬仰,也让传统竹纸在新的时代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018年,灵川兰田瑶族造纸技艺荣登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兰田造纸工艺已成为学生研学的重要课题,步入课堂。更有望被开发为桂林版“东巴纸”,化身为大家青睐的伴手礼,从桂林走向世界。这份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的纸张,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盎然生机。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