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唐屹权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盘点广西部分高校图书馆年度报告发现,《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等政治理论类书籍在各大高校图书馆大受欢迎,《明朝那些事儿》《云边有个小卖部》等热门书籍也位居借阅榜前列。各校文学、传媒等相关学院的学生在借阅榜上表现抢眼,借阅量显著领先。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高校在借阅书目上存在明显区别,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借阅范围广泛,而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学生则更倾向于借阅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书籍。
在采访中,多个广西高校的图书馆负责人提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纸质书借阅量在逐年下降,而电子书的点击量却显著上升。广西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家军表示,近年来,该校图书馆的电子书点击量每年都在增长,反映出学生们对便捷、即时阅读的需求日益增加。广西大学文学院学生秦学瑞告诉记者,他现在经常使用微信读书,这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还能根据个人阅读习惯推荐书籍,非常方便。
记者采访发现,在电子书的攻势之下,纸质书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不少学生仍然钟情于纸质书的触感和墨香,认为它更能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广西大学学生阅读协会会长刘环溪分享道:“我还是会去二手书店淘一些泛黄的旧书,这些书往往承载着历史的痕迹,读起来更有感觉。”
在数字化时代的推动下,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呈现出跨学科阅读和AI辅助阅读两个显著特点,跨学科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刘环溪表示:“我虽然学的是生物技术,但也会去看一些社科类的书籍。比如,最近对马克思主义很感兴趣,读了一些相关书籍。这些跨学科的阅读让我意识到科学在社会中要承担的责任,并且对于本专业克隆等伦理问题,还是需要阅读社科类书籍来掌握。”
同时,AI辅助阅读也开始在学生中兴起。秦学瑞提到,他最近在用DeepSeek来解读古诗词,DeepSeek解读得颇有深度,对自己备考教师编帮助很大。不过,也有学生对AI辅助阅读持保留态度。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龚智明说:“我不太喜欢用AI来辅助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如果过分依赖AI,可能会削弱这种交流体验。”
当下,许多学生选择通过短视频解说、AI提要等碎片化阅读方式快速阅读。对此,李家军表示,AI在检索图书、剖析大纲脉络等方面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多了,但碎片化阅读更多只是囫囵吞枣,“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鼓励学生读原著,在书中观照自我、探索未知,迈入更广阔的世界”。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丁春霞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