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那桐“四月八”农具节,探寻民间传统农具和手工艺人

来源:隆安融媒体 发布时间:

一年一度的那桐“四月八”农具节即将到来,隆安县内的农具手工艺人开始忙碌起来了,他们精心制作各类竹编、草编农具和手工艺品,为赶“四月八”大集做充分准备。近日,记者走访县内的传统农具手工艺人,探寻这些充满故事感的农耕器具,感受老一辈手艺人的辛勤和智慧。

一个竹箩筐道出三十载岁月的坚守

每天一早,家住那桐镇那重村那农屯的村民李日柱大爷都会雷打不动地在自家的小作坊里编织竹器,虽然已经年满八旬,但他的双手依然灵活、轻巧,每天都辛勤地摆弄着竹篾。一根平平无奇的竹子先通过选料、裁料、破篾、打磨等工序成为一条条薄薄的篾丝,篾丝在老人手里来回翻转、折叠、弯曲,双手之间,篾丝交集,一编一织,不一会儿工夫,一个具有乡土气息的箩筐便初具雏形。

在过去的农村生活中,竹箩筐是农民们必不可少的农具之一,主要用于装载粮食和农产品‌。“我是50岁才学这门手艺的,那时只是为了生活。”李大爷一边回忆,一边说道。30年过去,曾经让他赖以生存的手艺,如今成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说,每逢街天,他都会将编制好的竹箩筐拿到那桐集市上售卖,以前竹箩筐很畅销,价格一般是15元/对,现在每对的售卖价格可达到60~70元,但是买的人不多了。

一顶竹帽道出不变的初心

今年76岁的黄迪恒大爷是家住那桐镇那重村孙荷屯的一位竹编老人。在当地,以前家家户户做竹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很多村民都去了工厂打工,而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习这门老手艺,因此屯里如今会做竹帽子的仅剩黄迪恒大爷了。

黄大爷说,竹帽的选料和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他通常选择村头种植的材质坚韧的广宁竹做底层,柔软结长的单竹作上层。将竹子破裁成条后,再把竹篾破成极细的扁丝,编织成帽。编织过程中,竹篾按六角形环叠交叉辐射编结,最后在两层间置入粽叶,整个帽子造型大方美观,结实耐用。   

竹帽是以前农民在耕作时用于遮阳、避雨和防晒的工具。现在随着电商平台的助力,竹帽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作用,如作为装饰品,悬挂在家中可增添几分自然的气息。

“传统手艺不能丢也不愿丢,我每天只要有空就会在院子里编竹帽,半个月左右就能编成一顶了,每年‘四月八’都不够卖。”黄大爷笑着说道。

一把蒲扇道出传统手艺的传承

在那桐镇那重村兰立屯,黄爱群自家院子里一棵扁桃树下的阴凉处是她和村里几个姐妹的“作坊”。农闲时,大家围坐一块,一边编织一边交流切磋技艺。

草编农具手工艺人 黄爱群:我是嫁到这里后,跟家婆学的编织草扇子技术,平时都是在农闲时做,村里也有几位爱好这门手艺的媳妇来跟我学,大家一起做。

手编蒲扇呈卵圆形状,由蒲草编织而成。蒲草是一种多年水生植物,结密且韧性好,是蒲编的良好材料。黄爱群每年都会到野外的水塘里割回蒲草,经过晾晒作为材料备用,然后再经过编制、水喷、破篾子、刮板压平、修剪等多遍工序才能制成一把草扇子。随着现代编制工艺的广泛应用,手编蒲扇的市场越来越小,在加上因为编织工序复杂,制作时间长,收益并不高,同时年轻人外出打工,劳力减少,传承多年编织蒲扇的古老手艺活也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平时街天会拿去卖,也有老板来跟我们批发,一把草扇子卖不了几个钱,我就是喜欢编,希望能把家婆的技术给传下去。”黄爱群说。

一门手艺道出与时俱进的匠心

那桐镇那重村孙荷屯村民黄孚乾从小就跟父辈学竹编,平时在结束一天繁忙的运输工作后,回到家里就摆弄这些器具,继续前一天尚未完成的作品。

近年来,面对市场变化,黄孚乾不断寻求创新之路,将传统的竹编器具加入现代设计元素,开发出带有“福”字、“喜”字的圆簸箕、带有“隆安”字的竹扇、各类竹制果蓝和帼帼笼等新产品,款式多样,远销区内外,每年在“四月八”市场上成为抢手货。

据了解,今年那桐“四月八”农具节期间,县内多名民间的能工巧匠将在福翁湖展示手工绝活,5月3日至5日(四月初六至初八),欢迎大家前往了解“那”乡的民俗文化,领略传统农具的独特魅力。

编辑 黄叮佳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