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鞭一舞,跃响山谷。南晓钱鞭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现在的南晓镇、大塘镇一带。钱鞭舞又名钱尺舞,顾名思义,是以钱鞭作为舞蹈的重要道具。
每逢佳节,当地民众便踏着欢快的旋律,舞起优美的身姿。舞蹈者手执两头串着铜钱的鞭子边唱边跳,伴随着音乐节奏敲打肩膀、手臂、腰间、大腿等身体部位,由于钱鞭上串有若干个铜钱,敲打时发出“嚓嚓”的响声,热闹喜庆。该项目于2020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南晓钱鞭舞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关于南晓钱鞭舞的起源,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张儒伶给我们讲了一个当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南晓镇台马村陆坡,曾有一个叫阿牛的小伙子。阿牛从小就聪明机灵,但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没法把阿牛送去上学,阿牛只好每天跟着村里有文化的老人读书认字。不过好在聪明的阿牛学得非常快,很快就把老人们给他讲的知识都记了下来。
每天,阿牛都要去山上放牛,因为以前的牧童都会人手一根鞭子,而且阿牛非常喜欢唱歌,所以他常常会一边挥舞着鞭子,一边把学到的东西哼唱出来。后来,村里都知道阿牛能歌善舞,便开始邀请他在节日和婚庆的时候以歌舞助兴。最初阿牛是用鞭子打着节拍唱歌,后来为了表演的美观,阿牛便换成了竹竿,并在首尾穿孔串入钱币,声音更为清脆悦耳,而这便是钱鞭舞最初所用的道具。
近年来,良庆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营”等活动,南晓钱鞭舞走进了多所学校,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张儒林亲自教授钱鞭舞的手位、步法、队形,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舞蹈的独特魅力,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热爱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
编辑 黄叮佳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