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艺 闫芬丽/文 杨翊/图
编者按:给AI宝宝“投喂”海量资讯、为城市路网管理植入“最强大脑”、为高铁轨道装上巡护机械臂、用AI算法解码现实世界的“眼睛”与“耳朵”……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南国早报推出融媒体策划报道“桂在智造 极客出发”,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科技人才,看这些年轻的“极客”从广西出发,奔赴“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
===========================================================
4个“90后”的年轻人,再加上一个好点子,他们碰撞出的火花,可能会节约出一套房。
去年年底,在国铁南宁局集团第七届“青创先锋”创新创效大赛中,一个智能机械臂,通过远端设备的同步操控,自己拧动了一个直径约5毫米的螺丝钉,斩获了金奖。这个名为“变电所亭远程智能半仿生式机械臂”的发明,由桂林高铁基础设施段“27.5kV青创团队”成员刘昱、李怡琴、王康和王向阳,共同研制。
据介绍,传统的变电所大多沿电气化铁路而建,路途较远,一旦发生故障,处置人员要驱车数小时才能带着机械设备到达现场进行维修,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机械臂的出现,可分别用于设备分合闸操作、螺栓松紧更换以及电压测量等工作,满足变电所的日常检修维护和故障处理需求,还有效避免了人身触电及网络安全风险。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机械臂研制成本不到万元,每年每座所亭可节省3万元的劳力成本支出,桂林高铁基础设施段管内60座变电所亭,预计节省180万元。
仿生智能遥控机械臂。
4月30日下午,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这款智能机械臂。它其貌不扬,随处可见手工拼接的痕迹;但也很厉害,人的手指套上操控设备,就能远端操控它,还能在扭螺丝的时候感受到力量的反馈,知道是不是拧到底了。
李怡琴说,机械臂是他们“手搓”出来的,就连电路板都是自己焊接的;不少材料来自网购,橘色的外壳是参赛前临时用3D打印的,主要用于提升颜值。“我们的作品最初是压线进入复赛的,没想到‘孩子’很争气,给我们捧了个金奖回来。”
仿生智能机械臂打开开关。
这个金奖背后,是4个年轻人无数个日夜的奋斗。他们每个人都有本职工作,大家只能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研发,反复调整底层程序,最终才完成同步操作的调试试验。
李怡琴的手机里,还保留着机械臂最初的样子:机械臂的电路板、电线裸露在外,底座是不记得从哪里找到的硬塑料盒……
团队成员王康回忆说,测试期间,机械臂出现了操作不同步的情况,无法保证操作指令的准确传达,在团队成员的不断改进下,它才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王康演示远程智能遥控机械臂使用方式。
在采访中,李怡琴特意介绍了团队的名字“27.5kV青创团队”的由来:27.5kV是确保旅客列车安全行驶的额定电压,是他们做梦都不会忘记的特殊数字。在团队成员的设想中,未来铁路沿线的变电所会放置有智能机械臂,由调度中心在远端统一操控变电所的检修,这样能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正在研发由双手操控的智能机械臂,让机械臂能完成的动作越来越多。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黄立新
责编 谭双梅
审核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