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梁雅佳
“起飞!”稻田里传来一声呼喊。
话音刚落,一架航拍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大片稻田上方喷洒农药。田坎上,操作遥控终端的,是一名女性——董号号,今年40岁,从事无人机飞手职业近半年。
近半年前,她从一名白领转型成一名无人机飞手,“女飞手虽然少,但不一定比男飞手差。”她认为,在男性扎堆的无人机飞手行业里,女性细腻的观察力和稳定的内核,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耳濡目染下,她儿子也成了“科技控”,从小不惧冒险与挑战。
空中的“飞鸟”与稻田里的女飞手
5月9日上午,在南宁市邕武路,董号号与队友在训练场上进行无人机训练,无人机时而腾空飞起,时而停驻房檐,时而穿越障碍物。一台小小的无人机,在她的操控下,像一只飞鸟,轻盈、灵活。
董号号正在操作无人机。
下午,她和队友到村里用无人机为农田喷洒农药。夏季,螟虫猖獗,它们会破坏水稻的正常生长,人称“水稻杀手”。过去,农民全靠人工喷洒农药消灭害虫,耗费体力且效率低下,如今,无人机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工具,高效省力,极大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
“可以飞了!”队友在植保无人机上装载好农药工具后,董号号按下遥控器按键,那架满载农药的八轴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朝稻田深处飞去,所到之处,桨叶卷起风浪,药液喷出,覆盖在稻叶上。
董号号神采奕奕地说:“我的技术还行吧,飞得比较稳。”2小时后,几十亩农田均被喷洒上了农药,董号号也完成了当天的工作。
董号号用无人机拍摄的画面。
顺应时代,从白领到飞手
提及与无人机的缘分,董号号回忆,2024年10月,还在办公室里当白领的她遥望窗外,对盘旋在蓝天的无人机产生了浓重的兴趣:低空经济正高速发展且前景广阔,如果当一名无人机飞手,在户外工作,是一种新鲜的职业体验,何不尝试走这条路?
畅游阁下的董号号在操作无人机。
“2024年底,我联系上无人机飞手培训基地,报名参加CAAC飞行执照的培训,两个月后,领到证书的那一刻,我无比激动。不久,我就辞职成为了一名专业的飞手。”
接下来,董号号开始接单,从航拍风景到植保无人机、无人机载物,她均尝试过。在户外作业,天气总是变幻莫测,有时,突然的暴雨或大风导致炸机事件,也曾让她措手不及。“无人机就像我的密友,它损坏了、失踪了,我都会懊恼,所以我要拥有更多经验。”
40岁时职场转型,一些人不理解她为何放弃稳定、安逸的工作,但她认为,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与挑战,她可以顺应时代,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
无人机操作界面。
言传身教,儿子也爱上科技
董号号的言传身教,也体现在其12岁的儿子身上。
日常,董号号带着儿子骑行、爬山,教他在野外生存的技能,董号号形容她和儿子的关系,更像是朋友。“我和儿子无话不谈,努力融入他的世界。”在儿子6岁时,她发现儿子展现出对科技的浓厚兴趣,便常常带他到科技馆学习。
董号号与儿子在户外骑行。
接触无人机这一行业,一部分也因为母爱。“我儿子的动手能力强,有时会拆解一些玩具、小型电器,研究原理,再组装回去,前几年,我们买了台无人机玩,他对此表现出很大兴趣。”董号号认为,自己考取飞行执照,既可以教会儿子专业的无人机知识,也可以成为一份职业。
在董号号的影响下,儿子已立下目标,在16岁时也去考CAAC飞行执照。无人机“带着”董号号穿越云海,而她的身影,也成为孩子眼中最酷的榜样。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丁春霞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梁冰欣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