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杨波 闫芬丽
5月12日,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南宁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颁布施行新闻发布会。据悉,《规定》已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随着新规落地,南宁市将进一步精准对接市民养老需求,助推养老服务场地更宽敞、平台更智能、人员更专业。
基数大、高龄多、居家养老需求突出
“社区帮我提交了居家养老服务申请,今后就有服务人员为我上门送医送药、打扫卫生了。”最近,家住南宁民主路一单位小区的覃阿姨通过视频,向女儿们说了个好消息。覃阿姨年过八十,两个女儿分别在澳大利亚和广州定居,覃阿姨不愿背井离乡,坚持独自在南宁安度晚年。她虽然可以生活自理,但患有糖尿病,还曾在家摔伤,如今有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帮助,女儿们也安心了不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南宁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53.85万,老龄化率达到18.59%;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27.71万,占老年人口的18.01%,构成“9073”养老格局的核心支撑(90%居家、7%社区、3%机构)。“基数大、高龄多、居家养老需求突出”是南宁市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
面对全市“90%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现实需求,南宁市人大常委会聚焦设施建设不完善、资源统筹不充分、服务供给不均衡等痛点,围绕“家门口养老”核心诉求制定《规定》,从“设施、服务、保障” 三个维度系统发力,打造“全周期、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生态。
破解“场地难、吃饭难、洗澡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增加,洗澡成为不少老年人家庭的难言之隐。
为了让更多老人“洗个痛快澡”,《规定》中明确提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发展社区助浴点、流动助浴车、入户助浴等老年助浴服务,培育专业化、连锁化助浴机构,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便捷的助浴服务,让老年人活得更有尊严。
南宁福寿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助浴。受访单位供图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南宁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已在提供助浴服务。南宁福寿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闵婷婷介绍,该公司从去年1月起开展社区助浴服务,累计服务6500人次,助浴服务在高龄、失能、半失能群体中需求较高。
服务前,助浴人员会详细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包括病史、皮肤状况、血压血糖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等。整个服务过程一般持续一个小时,价格299元一次,洗澡的环节控制在15分钟左右,“因为老年人的心脑血管都比较脆弱,不是洗得越久越好”。
据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志烈介绍,《规定》针对老年人“医食住行”多元需求打出了“组合拳”: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提供家庭医生上门巡诊、慢性病管理、急诊绿色通道等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康复在家庭”;推进“长者饭堂”等便民服务,6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助餐补贴,经济困难失能老人获免费助浴服务。
针对老旧小区设施配建不足、农村养老资源薄弱等短板,《规定》明确,新建住宅小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应确保每一百户不低于三十平方米且单处不低于三百平方米的标准,已建小区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等方式补短板,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覆盖。
“人工智能+”为养老服务插上智慧翅膀
5月12日中午,记者走进南宁市尧头岭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适老产品体验租赁区,只见身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人体模特身旁,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助行设备和智能卫生设施。其中,一把智能手杖同时具备照明、mp3播放、广播等功能。“周边小区不时有老人结伴前来体验这些智能适老化产品,咨询智能家居改造相关问题。”服务中心经理卢凤珍说。
南宁市尧头岭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适老产品体验租赁区。受访单位供图
人工智能时代,养老服务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南宁市副市长徐科峰表示,南宁市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高标准开展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地区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向“精准化、智能化、普惠化”转型。
目前,依托南宁市“数智民政”平台,全市建成包含14个功能模块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从监管、服务、应急三个维度建成覆盖居家上门服务、养老补贴发放、养老机构视频监管、巡访关爱、老年人居家安全、智慧家庭照护床位的“六大全流程闭环管理的养老服务场景”。
新型养老服务人才成“香饽饽”
在养老新场景下,新型养老服务人才成了行业里的“香饽饽”。根据《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相关的职业(工种)纳入重点鼓励培育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鼓励、引导居家养老服务就业。
“南宁市目前涉及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职业(工种)主要包括养老护理员、健康管理师、保健按摩师、医疗护理员、保健调理师等,均已列入南宁市2023—2025年重点鼓励培育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吴新华说,近三年,南宁市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了5万多名养老护理人员。
今后,南宁市还将激活“人才池”,将养老护理员纳入重点技能人才目录,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养老专业,建立“培训 — 评价 — 就业”全链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从“体力型”向“专业型”转变。同时,关注家庭照护者需求,免费提供应急救护、康复护理等培训,让“身边人”成为“贴心人”。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