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中消协分析“五一”消费维权舆情!景区等不到接驳车、酒店毁约涨价被点名......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发布时间:

5月14日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

2025年“五一”假期

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

在5月1日至5月6日

共计6天监测期内

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

20889961条

“五一”假期期间

消费服务、安全事故

景区管理、宣传规范等方面

维权诉求较为集中

消费服务

监测期间

有关“消费服务”负面信息

共747154条

“五一”假期消费需求旺盛

强买强卖、毁约涨价等问题

随之增多

例1:南京夫子庙花贩专盯情侣强卖高价花

多名网友反映,在南京夫子庙景区游玩期间,遭遇女子“强制卖花”。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类似“强制卖花”骗局在夫子庙多年前就出现了,多名女子流动式卖花,专门“套路”情侣游客,主要是以送的名义兜售或“硬塞”,然后进行收费。“先说10元一束,付完款,又说10元一朵,最后花了90元买了一束花。”扬州游客施先生说。

例2:酒店民宿毁约涨价

网友小丁在社交媒体举报,两个多月前,她通过“去哪儿”平台预订“五一”期间贵阳一家便捷酒店,前几天却被告知无法入住;目前该酒店已涨到500多元一晚,是原来价格的4倍。记者近期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关于“五一”酒店毁约投诉维权的帖子已超2000篇。不少网友反映,提前一两个月订好“五一”假期的酒店、民宿,最近突然被通知“上架失误,必须取消”,有的甚至还被威胁“不取消的话,到店也没房”。

安全事故

监测期间

有关“安全事故”负面信息

共223623条

“五一”假期期间

户外活动颇受欢迎

但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

为景区和消费者敲响警钟

例1:陕西漂流翻船当事人称 4人座的船挤了5个人

5月3日,游客胡女士向媒体反映,自己5月2日下午在陕西商洛柞水县牛背梁漂流时发生船只侧翻,事发时仅1名救援人员施救,船上的5人均不同程度受伤。胡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当时5个人乘坐一只船,大家腿蜷缩着施展不开。船上共两排座位,一排座位适合坐两个人,但我们看到其他漂流船还有乘坐5—7个游客的。”胡女士告诉记者,事后与同伴分析了翻船的原因,船只拥挤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

例2:苏州直升机坠落的景区开园仅1周

5月2日17时许,苏州奥诗汀繁花景区内,一架直升机发生坠落。据苏州市吴中区应急管理局通报,事件造成4名机上人员受伤,1名地面人员死亡。苏州奥诗汀繁花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景区目前已闭园。苏州奥诗汀繁花景区于4月25日开园,至5月2日事故发生,景区开业仅一周时间。

景区管理

监测期间

有关“景区管理”负面信息

共174494条

“五一”假期热门景点

运力、服务人员配给不足

导致游客滞留

服务简配等问题突出

例1:望仙谷游客凌晨等不到接驳车

5月2日,‌江西望仙谷景区被曝游客凌晨等不到接驳车。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称,他在景区门口等待了数小时,直到次日凌晨也没有坐上接驳车。5月3日,‌江西望仙谷景区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景区目前对客流量已作限流。该工作人员介绍,为保障运力,景区每天安排40辆接驳车,“接驳车运行时间已从早10时至晚10时延长到次日凌晨,并根据客流进行调整”。

例2:游客骑摩托艇出海跟丢向导被困1小时

媒体报道,5月2日,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文反映,5月1日其乘摩托艇出海时,仅1位向导带11人,因下雨与向导失散,他们被困1小时后靠岸才联系上向导返程。三亚旅游服务中心人员称,向导并非故意丢下游客,工作人员正在现场了解情况,将提升服务质量。

宣传规范

监测期间

“宣传规范”类负面信息

共124917条

个别商家宣传时

未能注意到地域文化差异

引发消费者不满

例1:警惕体重优惠低价游陷阱

近期,有媒体报道,个别经营者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宣称北京、河南、厦门等多个旅游目的地推出“双人总重300斤以下享门票半价”“同一行程内掉秤可赢取活动奖励”活动,并称此举为响应“体重管理年”政策,宣传文案高度雷同,吸引大量消费者咨询报名。然而,此类活动实际为个别旅行社的营销噱头,消费者参与活动可能遭遇“报名后再沟通优惠”等模糊回应,甚至被要求额外收费。部分旅行社借此吸引流量,后续通过强制购物、增加自费项目等方式牟利。

例2:游客吐槽天津一奶茶品牌包装有不雅字

5月3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其在天津“汝呓如意”奶茶店购买的饮品封口膜上印有醒目汉字“嬲”,包装特别标注该字“多数用作脏词”。多个IP地址显示天津的网友认为,此字在天津话里不雅也不文明。单字出现类似于骂人的语气助词。5月4日,“汝呓如意”官方平台作出致歉,目前印有该字样的封口膜已经统一销毁,不再使用。

中消协分析

安全大如天、责任重如山

今年“五一”假期,多起安全事故敲响警钟。极端场景下,景区管理失序、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等问题被消费者吐槽;宰客、毁约、虚假宣传、消费陷阱等问题反复出现,也暴露出系统性管理漏洞。

一、消费失信行为顽疾难解

假日消费热潮下,部分商家利用市场供需失衡牟取暴利。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削弱了市场信任基础。

二、景区安全与应急管理短板凸显

近年来,户外娱乐项目热度攀升,部分景区迅速跟风模仿、匆忙上马,安全监管松懈、设施设备不达标,导致事故频发。

三、景区服务承载能力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打卡式”“特种兵式”旅游模式导致假期人员流动性增大,热门景区承载压力连年激增,运营服务渐渐脱节。这其中,或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心存侥幸而晚“限流”、少“维修”、不“负责”的人为因素造成的。

四、营销宣传乱象扰乱消费秩序

唯“流量”观念下,部分商家营销手段屡屡过线。部分商家利用节日流量制造噱头,通过夸大功效、隐瞒信息手段误导消费。


编辑 莫妮娜

责编 钟亮

审核 练才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