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万年螺音:顶蛳山先民的生活密码丨于细微处见博物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陆欣楠 文/图

走进南宁市顶蛳山遗址博物馆这座形似蚌壳的建筑,仿佛穿越回万年前的邕江河畔。该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的窗口。在这里,散落的螺壳与陶片间,远古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历历在目。

在“蚌壳”里触摸万年文明

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内五个主题展厅如同被岁月层叠的贝丘:序厅里镌刻着神秘符号的陶片,“聚落与文明”展区复原的顶蛳山遗址发掘现场微缩沙盘,“生命与天堂”展厅中的屈肢葬葬式……它们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远古先民的世界。

顶蛳山发掘现场的微缩沙盘。

这座国家二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属距今约10000至6000年的顶蛳山遗址。作为广西目前保存最好、出土遗物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贝丘文化遗存之一,它见证了史前渔猎采集者的智慧。

“我们希望观众不仅能‘看’历史,更能‘感受’历史。”该馆副馆长韦文恒介绍,顶蛳山遗址博物馆通过实物造景、数字投影等手法,生动模拟了贝丘遗址的生态环境,真实还原了先民生活场景,让观众得以“触摸”贝丘文化。

该馆通过展柜后的屏幕展现历史。

孩子们在认真听讲解,并通过互动屏幕上完成拼图。

解码“螺”壳里的生活智慧

“这些陶罐和骨器,是当时先民用来装螺蛳和‘撩螺’的工具!”5月18日,在博物馆里,讲解员生动的解说引来参观者的会心一笑。在馆内“富足与惬意”展厅,场景复原让远古生活跃然眼前。顶蛳山先民用蚌刀、骨镖等工具灵巧地撬开蚌壳、捕鱼狩猎,这些场景都源自50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的珍贵物证。

孩子们正在参观展览。

展柜里陈列的炊具、精致的鱼头形蚌刀、骨鱼钩等,都在生动诉说着先民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5月18日,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南宁主会场活动在该馆拉开帷幕,呈现了“南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展”“‘贝丘絮语’绘画作品展等精彩内容,更打造出了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南宁主会场活动现场。

“贝丘絮语”作品展现场。

活动现场的AI技术展示专区上,韦文恒介绍,该馆通过邀请高新技术企业在现场提供AI交互系统技术支持,通过智能问答、数字交互等创新形式增强观众的参与体验。“这些创新举措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使历史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可互动。”

小游客们正在了解互动屏幕。

参观指南>>

南宁市顶蛳山遗址博物馆

地址:南宁市邕宁区茶泉大道201-2号。建议自驾,可导航搜索“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停车场”。

开放时间:9:00一17:00(16:30停止入馆);

参观方式: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入馆参观,全年免费对外开放,逢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团队需致电0771-2236205提前预约。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谭双梅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