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宾金秀瑶族自治县博物馆,有这样一块石牌,它设立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距今已有将近400年历史,上面记载当时的成二、下故都两个村共同商议解决土地纠纷,并设立石牌作为土地归属的凭证依据。
在瑶族聚居地区,这种将全体讨论通过的“规约”镌刻在石牌或木板上,由石牌头人负责监督、执行,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准则就是瑶族石牌习俗。
瑶族石牌习俗是瑶族社会极其特殊的一种社会制度形式,它是瑶族世代因袭下来,为谋求生存发展、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治安而建立的规约行为的民间社会制度。石牌习俗广泛分布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桂平市紫荆镇、龙胜各族自治县,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湖南江永县及贵州荔波县等地区,其中金秀瑶族自治县石牌最为集中。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瑶族文化保持得较为完整;它位于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主体山脉上,由于大瑶山谷深壁悬,山高林密,地广人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环境形成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且产量极低,瑶族同胞频繁迁徙,为实现村民互助,维系民众团结,逐渐产生了通过石牌的方式保护生产发展、财产安全,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调解内部纷争,保护生态环境等的习俗。
瑶族石牌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参加石牌组织的自然村寨数取名,如七十二村石牌、六十村石牌;二是以参加石牌组织的户数取名,如百八石牌、三百九石牌;三是以石牌竖立地点取名,如坪免石牌、腾构石牌。石牌习俗涉及保护生产、行商安全以及维护家庭和谐、村寨安宁、社会治安稳定等内容。石牌习俗的制定包括召开石牌会、宣讲石牌“料话”(解释石牌习俗的话语)、盟誓三个程序。
瑶族石牌习俗中的石牌组织是以地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通常是以居住区域划分,如同一河谷村寨或联系较为紧密的临近几个村寨联合成立。每个石牌组织的领导者称为石牌头人,石牌头人由群众推选出公认的正直公道、胆大艺高、敢于主持公道且有较高威望的人来担当。
每当在石牌地域内发生纠纷,争端双方解决不了时,必须请石牌头人主持大局、协助解决争议。因有着“石牌大过天”的共识,凡石牌组织内的人在石牌面前地位平等,对于违背石牌条规的人一律照章执行,依照条规给予处罚,这个由石牌头人依照规约主持判决的过程称作“石牌头人判案”。
石牌料话,既是一种会议形式的民俗行为,也是一种主讲人的演讲技能,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石牌头人以“料话”的形式宣讲“料令”(即乡规民约);二是石牌头人处理纠纷时沿用社老“讲一事举一筹”的方法。这个习俗至今仍得以保留,在每年春节初一至十五定为“料话”术语、技能及道师技能传授日,很多瑶族年轻人到师傅家拜师学习技艺。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以石牌“料话”处理民事纠纷的方式已逐渐淡化,但是石牌习俗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发挥村规民约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推动群众自治良性发展的乡村治理新途径。
2021年5月,瑶族石牌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更好传承这一民族传统,同时更好发挥石牌功能,金秀瑶族自治县将瑶族石牌习俗和新农村村规民约相结合,在全县10个乡镇645个村屯全覆盖建立“新石牌律”,推动形成“小事不出寨,中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良性治理体系。
编辑 黄叮佳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