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蒋晓梅
造型独特的雕像让人眼前一亮,色彩丰富的画作展现出乡村人民的美好生活,用折纸拼成的巨大花瓶比人还高……日前,当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四川美术学院,第21届“开放的六月”本科生毕业生作品展开幕在即。
川美教师牵头设计团队进行工业设计的月球车。
溯源艺脉:黄桷坪的红砖、缙云山的文脉
四川美术学院的历史,是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史诗。其源头可追溯至1950年,贺龙元帅创建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部分骨干南下,在重庆黄桷坪组建成立西南人民艺术学院。与此同时,1940年由李有行、沈福文等留学归国艺术家在成都创办的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成都艺术专科学校。1953年,两校美术、设计类学科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自此,人民文艺的红色基因与中西融合的艺术文脉相互交融,为川美奠定了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精神根基。1959年,西南美专正式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成为当时全国五大美院之一,并于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川美美术馆。
在这85年里,川美秉持“志于道 游于艺”的校训精神,以“出人才、出作品”为办学特色,为党和国家培育了6万余名艺术专门人才。叶毓山、罗中立、庞茂琨等一批艺术名师大家从这里走出,《收租院》《父亲》等众多经典名作在此诞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进程。
川美校园。
不仅如此,川美始终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从探索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到复刻研究大足石刻、成立大足学研究院;从开设少数民族教学班,到成立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校艺术学联盟;从创作《红岩》系列连环画,到成立“红岩思政”研究中心;从开展艺术乡建等基层社会实践项目,到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川美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文艺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破界生长:让画笔遇见代码,乡土对话未来
新时代以来,四川美术学院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23年iCAN创新创业大赛颁奖现场
学校确立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航空航天装备设计等四大融合方向,2021年至今连获4个博士点及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美术学、设计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的历史性突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思政+艺术”模式培育出扎根边疆的章昊旻等青年榜样,而持续20年的“罗中立奖学金”、覆盖全球的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更像一座“人才孵化器”,为中国艺术界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师资队伍建设中,川美在五年内引进130名博士及副高以上人才,柔性汇聚多位业界大咖,不仅实现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零的突破”,更打造出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精锐之师。
川美参与黄桷坪涂鸦艺术街提升改造。
从贵州羊磴的梯田到重庆洪崖洞的吊脚楼,川美的社会服务始终带着“泥土芬芳”。30余个乡村艺术实验场域中,数百个艺术乡建项目不仅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更捧回农业农村部全国典型案例;当载人航天服外观设计、重庆“全球设计之都”Logo等国家级任务落地,川美用艺术语言重新定义着“设计服务民生”的时代命题。
嘉陵江畔的校园,正成为文化对话的枢纽:国内首家区域国别艺术研究院揭牌,与爱尔兰、法国院校的联合培养项目启动,让川美学子拥有“双学籍”“双视野”。
从学科建设的“顶天立地”到社会服务的“铺天盖地”,川美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美术院校”到“艺术生态体”的跃升。
向美而行:聚艺术之力、跨界之智赋能教育
面对全球政治、科技和文化加速变化带来的挑战,四川美术学院清晰地认识到,未来的艺术教育需坚守艺术历史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川美将从五个方面重点发力,开启新征程。
以一流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川美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向世界讲好厚德载物的中国故事。
川美参与主办2022中国-重庆首届国际光影艺术节。
以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川美将围绕科技强国、航天强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建设艺术学、设计学融合发展学科群,推动重庆工业设计中心、重庆市新媒介美术创作重点实验室等提质升级。
以一流人才培养,服务强国建设。川美将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建设“艺术+文化传承”“艺术+科技创新”“艺术+社会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脚踩泥土、心怀家国,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川美举办首届国际光影艺术节。
以一流创新成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川美需要把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入科技创新之中,同时以科技的手段促进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整体的嬗变。推动艺术资源与新质生产力要素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注入跨界创新的艺术动能。
以一流文化服务,助力人民高品质生活。持续擦亮川美这张“金名片”,坚持以活化非遗技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培育具有地域标识度的高品质文化IP集群。
编辑 唐佳洁
责编 陆旺
审核 黄新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