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杨波 文/图
在广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中有的是折翼的鸟,却能逆风飞翔;有的淋过雨,又成为“撑伞人”;还有的以无私奉献和大爱,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筑起希望的桥梁。5月27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行广西全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代表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代表分享他们自强与助残的故事。
见面会现场。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代表邓小凤是桂林市聋哑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已有26年教龄的她,长着一张娃娃脸,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笑容温柔。
学校里的孩子们喜欢管邓小凤叫“邓妈妈”,她对自己教过的孩子如数家珍。每当提起学生小君,她就会清晰地回想起小君兴冲冲地赶到学校,向她展示自己的工资条时,满眼激动和自豪的神情:“邓妈妈你看,我第一个月的工资有8000元!”
小君是邓小凤带领团队探索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的十五年一贯制教育后,第一批在该校参加职业教育的孩子,也是第一批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我从这孩子一年级开始带起,到她中职毕业,整整12年。她心灵手巧,特别懂事能干,毕业后就入职了桂林三金药业。”邓小凤说,聋哑学校里的孩子只是在沟通方面会遇到些困难,但动手能力非常强,经过融合教育,可以与健听人沟通交流。截至目前,该校已为1200名听障学生铺就融入社会的希望之路,推动职业毕业生实现100%就业。“不少孩子在车间流水线上进行组装设备等手工类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向桂林市教育局反馈,说我们培养的孩子非常好。”
除了加强中职产教融合教育,邓小凤还在聋哑学校附属幼儿园里开展学前反向“普特”融合教育,即同一个班级里既有健听儿童,也有听障儿童。听障儿童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后,可以跟健听儿童一起学习玩耍,变得开朗活泼。如今,幼儿园中已有56名听障儿童成功进入普通学校上学。疫情停课期间,邓小凤考虑到有个听障小女孩的语言康复训练需要持续进行,便让孩子每天到她家里进行一对一训练。邓小凤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也会简单的手语,便带着小女孩一块儿吃饭、看书、玩耍,成为妈妈的小助教。
在见面会上,全国自强模范代表毕冬和姚亮也来到现场。患有成骨不全症的毕冬拄着双拐走进发布厅,步子大而轻快。尽管经历过数十次骨折,哪怕身体“一碰就碎”,他还是与妻子、残障人士团队一起从电商起步,用软陶手办为自己“定制人生”。身穿少数民族服饰的姚亮腰杆挺得笔直,声音洪亮。他用自己险些高位截瘫后努力摆脱轮椅,并从舞蹈演员转型音乐教师的历程,诠释钢铁意志奏响的生命强音。
毕冬夫妻和残疾人团队创办的网店。
当天,作为全国残疾人先进集体代表,广西双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秦杰介绍,该集团常年稳定安置残疾员工200余人,并精准安排技术、管理等20多类岗位,“我们实行‘三同’平等政策,保证残疾人同工同酬同福利,坚守‘不裁员、不降薪、不拖欠’的承诺”。
来宾市肢残人协会代表谢能锋介绍了该协会“以残带残”帮助8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的创新形式。该协会会员还被聘为来宾城市建设督导员,深度参与无障碍设施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徐丽青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赵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