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文 邹财麟/图
1元1斤!10元吃到饱!提起广西水果,不少表现水果价格“亲民”的短视频在网上热传,给人“广西水果都很便宜”的印象。事实上,那些低价并不普遍。近日,旅游博主 “东北老铁天明”通过视频向网友道歉,坦言自己为博取流量,曾刻意拍摄 “广西低价水果” 内容,以低价制造话题吸引关注,揭开了网上流传“广西低价水果”的秘密。事实上,多数水果的价格由品种、品质与上市周期决定,低价水果的热闹,更像是“中国水果之乡”在丰收季送给市民的限时福利。
水果旺季的流量密码
博主自曝视频“套路”
眼下正值广西荔枝、芒果的成熟旺季,相关水果视频在各大平台持续升温。不少博主深谙流量密码,纷纷以“1元1斤”“不要钱”这类极具冲击力的价格作为标题,成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当然,视频下有不少广西本地人留言:“这么便宜的水果在哪,我怎么遇不到”“今天买的桂味还是8元/斤”。
为此,博主“东北老铁天明”发布道歉视频,直言自己过去常刻意寻找低价摊位拍摄,所拍多为路边摊贩的尾果、次果,却在视频中强调广西水果便宜。然而,“这样的‘便宜’喊多了,就成了标签”。
有博主专拍低价摊位的水果吸引流量。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发现,这类主打“低价水果” 的内容自带流量属性,在各大平台的传播效果普遍亮眼,播放量、点赞量远超普通内容。今年6月下旬,视频号“丽水在线”发布了一条题为 “广西荔枝自由不是吹的,商贩一个比一个喊得响,免费试吃还管饱” 的内容,短短几天内转发量便突破10万+。
1元1斤的诱惑
为何“低价水果”视频总能刷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雪梅分析表示,“花更少的钱买更多水果”是大众朴素的消费愿望,而视频中的低价场景,恰好为人们勾勒出“低成本实现水果自由”的具象范本,精准戳中了大众的关注痛点。
此外,在短视频时代,“1元1斤” 这类数字自带强烈的视觉刺激,相比模糊的“便宜”二字,更能快速抓住碎片化浏览时的注意力,让这类内容天然具备传播优势。
李雪梅认为,从客观角度而言,广西作为全国重要的水果产区,不仅品种丰富、产量充足,其价格相比国内其他地区更具优势。
记者从自治区水果技术指导站获悉,广西的水果品种数量超过300种,几乎占据了全国果树种类的70%。广西水果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园林水果面积超2100万亩,总产量达3400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七分之一。其中,火龙果、芒果、百香果等单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挂满枝头的荔枝。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丰收季的甜蜜烦恼
荔枝价格“跳水”背后的供需博弈
事实上,广西水果品类的丰富与供应的充足并非偶然。以时令水果荔枝为例,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徐炯志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西便掀起种植果树的热潮,荔枝和龙眼因适应性强、口感出众,逐渐成为当地的主栽水果品种。
记者了解到,国内荔枝的上市期因产地与品种不同而拉开跨度,从4月一直延续至9月。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的荔枝依序登场,形成错峰供应的格局。不过今年全国荔枝迎来丰收,尤其是广东、广西两地的荔枝集中上市,叠加越南进口荔枝的集中入境,多重供应力量在短期内形成叠加效应,直接导致全国荔枝市场出现阶段性供应饱和,荔枝价格随之走低,其中同质化高的普通品种的价格更为低廉。
为避免成熟荔枝因保鲜不当造成损耗,对于一些次果和尾果,有摊贩不惜以低价为卖点,加快销售节奏。这类视频被流量放大,部分产区的收购价逼近种植成本线,让不少果农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压力。
“其实优质水果在果园里的收购价,比我拍的路边售价高。”随着对广西的了解日渐深入,博主目睹了部分果农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采收果实,却面临连肥料钱都赚不回的困境。他感慨道:“我以后不想再过多强调广西水果的‘廉价’,广西水果更值得被贴上‘高品质’的标签。”
记者手记:
别让 “廉价” 标签掩盖了广西水果的真正价值
打开短视频平台,广西水果的出场总带着相似脚本:路边摊荔枝10元3斤,摊贩举着“1元1斤”的牌子叫卖。这些画面攫取了流量,评论区 “想去广西实现水果自由”的呼声不绝。但在热闹背后,我在田间地头听到的声音却多了几分无奈。
今年7月,在百色的芒果基地里,种植户老何给我算账:一棵芒果树从育苗到挂果需3年,每年有机肥和人工成本超2000元。在成熟季节,冷链物流、分级包装都是成本。为了种出更好的芒果,果农在技术上的投入也逐渐增加,比如安装了智能滴灌系统。但是,“便宜”的标签像保鲜膜,裹住了这些努力,只让消费者看到低价。
更令人忧心的是,网络上泛滥的“低价”标签,正沦为收购商拿捏农户的利器。今年6月初,我到崇左西瓜产地采访瓜农,他们告诉我,个别收购商拿着短视频里的低价案例压价,要求“按网上价格供货”。
其实,广西水果的底气从来都不是“便宜”。作为中国水果第一大省,这里的亚热带气候孕育出全国最好的荔枝、最甜的沃柑、最香的芒果。“好种好品”擂台赛上,阳光玫瑰糖度普遍达到20度以上,最高达28度,兼具玫瑰与桂花香气;武鸣区的“金都百香7号”最大单果重220克,酸甜恰到好处。这些“高产量”与“高品质”的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农业专家扎根田间指导种植技术,合作社打通电商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政府部门推动“桂字号”区域品牌建设…… 这些才是广西水果产业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桂七芒果。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去年12月,武鸣沃柑基地负责人纪素峰展示的数据显示,他们的沃柑出口加拿大COSTCO超市,每公斤售价是国内商超的3倍。今年6月下旬,广东中荔农业的采购员蓝天隆说,他每年辗转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多地,去收购好荔枝,仔细比对荔枝的果品和农残指标,从优中选优。他说:“国外不产荔枝,我们有产地优势,但要的是稳定高品质,不是一时低价。”
灵山县目前拥有上百个荔枝品种。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以上,或许给我们提了个醒:当舆论焦点从“多少钱一斤”转向“为什么这么好”,从“论堆卖” 转向“论品质”,广西水果才能走出“丰产不丰收”的困境,让果农的汗水转化为应得的回报。毕竟,一个产业该被记住的是品质,而非低价。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