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文 杨翊/图
时代浪潮奔涌,八桂气象峥嵘!在“双循环”与RCEP交织的壮阔图景下,广西正屹立开放潮头。这里,一群弄潮儿以破界之勇、连横之智,于市井烟火织就全球经纬,在新兴疆域锚定未来坐标!他们是智造革新的破冰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擎炬人,是向海图强的开拓家,更是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八桂发展的基石力量。他们的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创业,起于微末,成于非凡;他们的精神,如星火燎原,似惊雷激荡。南国早报携手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磅推出《BOSS来了!》全媒体访谈录,致敬先锋,激荡时代!让我们共听开拓者的铿锵足音,解锁进阶的密钥,汲取奔涌的伟力,在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宏图中,共绘山高水阔、万象更新的磅礴篇章!
《Boss来了》第七期
当事业遭遇瓶颈,有人选择固守,有人果断转向。“猫千岁”创始人黄长云,便是后者。从食用菌种植到产品深加工,他敏锐捕捉到银耳市场的巨大潜力,用一场跨越数年的技术革新与产业深耕,将“猫千岁”打造成在全国市场叫得响的广西有机品牌。
转型:从市场痛点中觅得新机
以科技重构自然,用匠心守护本真。黄长云坚信,真正的好食材,应在可控的纯净里,生长出自然本真的模样。
8月4日,龙州气温高达37℃。当记者踏入恒温20℃的银耳培植菇房,仿佛闯入一片清凉秘境。这里精心打造的仿生环境,正为银耳提供着适宜的生长温床。
深藏地下160米的地下水,顺着管道奔涌而上,沁出细密水雾,让整间蘑菇房都笼罩在朦胧的雾气里。一朵朵银耳通体白净如雪,形态匀称饱满,在湿润的空气中散发着莹润光泽。
2008年,黄长云来到广西种植秀珍菇。2016年,他转型投入海鲜菇种植。好景不长,2018年,鲜销海鲜菇价格断崖式下跌,每公斤从12元骤降至4元。他果断选择转换赛道,将目光投向了银耳产品。
“当时全国银耳需求量大,但问题也比较突出。”黄长云回忆道。彼时的银耳市场,农法栽培占主流,户外种植中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农残超标,储存时为保色保鲜又滥用硫磺熏蒸,两大问题严重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
正是这一市场痛点,让黄长云看到了转型的契机。“我们要换一条赛道,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将目光投向了工厂化栽培技术,这在当时的国内尚属前沿,仅福建古田有一家技术相对成熟的企业。2018年,黄长云毅然投入320万元,引进古田的技术与团队,每年支付数百万元技术服务费,开启了银耳工业化种植的探索。
攻坚:从技术引进到自主育种
攥紧种源“芯片”,方能扎稳农业根基。对黄长云而言,好品种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匠心培育的底气。
虽然从外地引进了项目,但技术落地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初期的工厂化栽培屡屡受挫,银耳频繁感染病菌,整库的作物生长不良。黄长云并未退缩,他迅速联合广西农业科学院的团队,甚至邀请到国内食用菌领域权威李玉院士提供指导,组建起一支产学研结合的攻坚队伍。
为了培育更优质的银耳品种,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态原始,微生物资源丰富。“我们耗时近两年,终于在保护区里发现了3处野生银耳。”黄长云说,这些野生银耳成为了育种的关键。
经过反复驯化、杂交与研发,团队终于培育出专属银耳品种。“这个品种的出胶量是普通银耳的4倍以上,用来做银耳鲜露,还能自然形成悬浮状态,卖相格外好。”黄长云言语间难掩自豪,这个尚未完全公开的品种,成为“猫千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黄长云正在观察准备采摘的银耳。
破局:从危机处理到品牌崛起
以信任为根,方得品牌长青。
2019年,“猫千岁”银耳鲜露正式开启量产,成为国内较早对该品类进行大规模布局的品牌。不过,创业之路从来不是坦途,考验接踵而至。
黄长云有每天早餐搭配一瓶自家银耳鲜露的习惯,一次却意外在产品中发现了一只虫子残骸。经溯源排查,问题最终锁定在有机红枣原料,原来虫子在青枣阶段便已钻入果实,待红枣成熟后便被自然封存其中。
当时,价值1000多万元的产品已铺向全国,加上召回费用,损失高达2000多万元,股东们对是否召回产品存在分歧。“如果想把‘猫千岁’做下去,就必须召回。”作为控股股东,黄长云力排众议,坚持将所有问题产品召回后深埋处理。
销毁产品那天,黄长云骑着电动自行车在填埋场边转了一圈又一圈。伴随着车轮碾过尘土的沙沙声,一车车银耳鲜露被倒入深坑,“看着一车车产品被填埋,我的眼泪都出来了,但不后悔”。一个信念在他心中越来越坚定:今天埋下去的是次品,立起来的必须是规矩。
幸运的是,“2000万的教训”倒逼团队升级品控体系,也为品牌赢得了口碑根基。
为确保红枣、枸杞等外采辅料的食品安全,黄长云投入300万元引进一条果品筛选生产线。该生产线搭载的智能化系统,可精准识别红枣中混入的异物;与此同时,通过大型高压熬煮设备对红枣与枸杞进行集中处理,实现了生产环节中物料的自动化熬煮与分装一体化操作。
黄长云接受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采访。
升级:全链布局书写创业新篇
别人做产品,大多在追逐“从量到质”的转身,而黄长云,始终走在“从质到量”的征途上。这背后,是他对品质近乎“偏执”的追求,对品牌战略的坚守。
与其他银耳产品相比,“猫千岁”依托成熟的前端产业链,仅选用新鲜银耳作为原材料,这一做法确保了产品在质量与口感上的稳定性。
“猫千岁”敢拍胸脯说“不添加防腐剂,从小孩、孕妇到老人都能吃”,底气何来?走进他们的灌装车间一看,就全明白了。依托全自动灌装生产线和智能调控系统,全流程自动化、标准化生产,减少人工污染,确保品质稳定一致。采用真空灌装隔绝空气,阻断微生物与氧气接触,结合高温瞬时杀菌(HTST)技术杀灭微生物,菌落总数符合国家标准,实现18个月常温保存。
如今的“猫千岁”已搭建起贯穿育种、栽培、加工、冷链至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其核心竞争力聚焦于三项“硬核”优势:自主培育的银耳品种出胶量居国内首位;全球首创的大块茎自动化灌装技术(已获专利)实现技术突破;构建起国内最完整的银耳全产业链布局。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2.8亿元,配备8万平方米种植厂房、3万平方米深加工厂房、90座育种房及152座出菇房,达成日产银耳3万棒、年产鲜银耳6000吨的产能规模。鲜银耳加工产品年产值突破3.2亿元,以硬核实力征服市场,连续两年蝉联天猫银耳品类销量冠军。
记者了解到,目前“猫千岁”的产品线已扩展至40多款,辅料采购也从最初的红枣、枸杞、菠萝蜜、芒果,逐步纳入陈皮、鱼腥草、罗汉果、茉莉花等多元品类,将广西丰富的农业资源利用起来,成功构建起“买全国、卖全球”的市场布局。
从赛道转型到技术攻坚,从危机应对到品牌沉淀,黄长云用一朵朵银耳书写了一个精彩的创业故事。在他的心中,“猫千岁”的故事不止于商业成功,更是对有机理念的坚守:让消费者吃到真正安全、优质的银耳产品,这是他跨越山海、深耕数年的初心。
编辑 颜梦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梁冰欣
审核 段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