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小担架”功成身退 “大医疗”全域守护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占玲 黎伊玮 陈佳丽(实习生)

很难想象,产妇临盆时的生死竟靠一副简陋的担架,但这事在19年前,真实发生过。2006年,南国早报报道一名住在偏远山村的产妇,因为山路崎岖耽误了救治,最终导致母婴双亡的悲惨事件。之后,南国早报发起了“捐赠一副担架 爱心献给母婴”公益行动,呼吁关注偏远山区孕产妇转运难的问题。19年过去了,记者走访了解到,大部分偏远山村的救命担架基本“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更有力的托举,山区孕产妇迎来了可喜的新变化。

.

守护生命,早报发起“担架行动”

2006年4月,南国早报记者在南丹亲历了一场“一副担架挽救一对母女”的惊险过程。南丹县一名农村妇女临近生产,由于道路蜿蜒曲折,只能靠邻居们用一副抬猪的担架运送出去,好在有惊无险,最终母婴平安。而在南丹另一个山村,同样的担架转运却因耗时过长,产妇与胎儿在赶往县城途中不幸离世。

为帮助深山的孕产妇,南国早报于当年发起了“捐赠一副担架 爱心献给母婴”活动,引发广泛关注,得到了自治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拨出100万元“主席专项资金”用于捐助广西母婴安全担架。最终,桂林、百色等地的偏远山村都收到了能保障母婴性命的担架,一些偏远山村的村民更是自发成了“担架志愿者”,为产妇临盆保驾护航。

担架隐退,她们有了有力托举

19年过去了,那些高山上的孕产妇情况如何了?连日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我们这边早就没有担架了。”南丹县六寨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胡桂香回忆,10多年前,担架确实是深山产妇的生命通道。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已延伸至老百姓家门口,医疗技术特别是产科和新生儿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胡桂香说,现在,需要用担架抬着产妇下山的情况几乎很少见。“现在孕妇都是‘国宝’。”胡桂香介绍,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不少家庭对于母婴安全越来越重视,如果产妇住在非常偏远的深山,产妇临盆前,会选择到交通便利的地方租住。有一对住在深山的夫妻,妻子准备临盆,丈夫直接在镇上租房子住,等到妻子生产完毕,出了月子才回到山里。“我们也会全方位跟进,尤其对于可能出现的生产风险,会及时处理和提醒。”

近年来,广西全面推行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实施“绿、黄、橙、红、紫”五色分级管理。无论身处深山或城镇,一旦孕妇被评定为“橙色”(较高风险)及以上,便会被要求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重点监护,大大降低了孕晚期风险。

“现在很多情况可以提前预警,如果产妇出现问题,经过多方动员和产检告知,90%以上的产妇都会提前住院。”马山县妇幼保健院保健部主任陆艳梅说。19年前,南国早报发起的“捐赠一副担架 爱心献给母婴”行动就曾在该院举行了一场担架捐赠仪式,当时那批担架被送到了一些偏远村屯,帮助有需要的产妇。陆艳梅回忆,10多年前,马山县的一些村屯还没有通硬化路,产妇想要出村生孩子只能依靠担架。而今,马山县用于运送产妇的担架已经“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救护车到家门口的服务。“救护车到了之后,我们先进行应急处理,再将产妇接回医院,保障产妇顺利分娩。”陆艳梅说。

▲2006年,南国早报发起的“捐赠一副担架 爱心献给母婴”行动引发关注。版面截图

三级救治,筑牢母婴安全网

山区里需要转运的产妇,如果在下山之后,有更完备的救治体系,能不能保住母婴两条命?19年后,各方医院联动,给出了答案。

就在前段时间,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谢园春曾经参与桂平的一次危急转运。当时一名产妇出现危急情况,谢园春跟随团队在5小时内完成了对产妇的紧急处理和跨城转运,最终母婴平安。医院急诊科主任陈锐介绍,响应紧急任务,医院往往会派出两辆救护车,一辆救产妇,一辆救新生儿。

如今,在救护车运送产妇的路上,就已经有专业医生来评估情况,如果情况危急,基层医生处理不了的,则立即启动三级救治体系,通过会诊、转诊、技术指导等双向协作制度,提高母婴危重救治水平和成功率。

据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介绍,截至目前,我区已设置180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7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初步形成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三级救治体系。2024年,全区住院分娩率达99.93%,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7.2/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2.1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3.2‰,健康指数领先西部省区,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医护人员给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和母婴健康指导。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供图

对口帮扶,“转出去”变“治得了”

如果产妇在转运途中生了宝宝,这个宝宝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健康受到威胁。对于新生儿的抢救是争分夺秒的,转运需要花费的时间多,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当地就能得到救治。

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对基层医院的对口帮扶工作,提升基层医院救治能力。2025年,组织15家区内三级妇幼保健院对能力较弱的54家县级妇幼保健院对口帮扶,提升基层妇幼保健机构能力。

今年3月27日,一名体重只有1110克的早产儿在横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新生儿出生时便面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极低体重等多重危机。据横州市妇幼保健院医务科科长谢宏柳介绍,按照以往,受限于治疗能力,这名宝宝需要转运至上级医院治疗,但在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曾贵祥团队的指导下,他们医院的医生成功实施脐静脉置管术等关键救治技术,宝宝不需要转运就能得到有效救治,最终宝宝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实现临床治愈。

曾贵祥表示,其实很多老百姓尤其是妇女儿童更渴望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看好病、便捷就医,而这也是医院对口帮扶的意义所在。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医务部副部长林秀双介绍,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最明显的变化是,一些医院对于母婴的救治变得更规范了。比如,上林县妇幼保健院在帮扶下,可独立开展产钳操作,实现了“转出去”到“治得了”的转变。

运送产妇的担架正在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更规范、更先进的医疗保障体系。林秀双表示,人们已经将眼光由“顺利分娩”转向“高质量分娩”,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改变,让母婴受益。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