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同学,你知道校史中的抗战故事吗?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

“同学,你好!欢迎来到大学。你知道我们校史馆里的抗战故事吗?”在2025年秋天这个特殊的开学季,广西多所高校不约而同地将校史馆作为新生教育的第一课堂。

八桂沃土,镌刻着烽火淬炼的记忆;校园旧址,承载着薪火相传的精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那些历经抗战烽火的高校,在校史馆里穿越时空——在这里,曾有师生徒步迁徙仍坚守“课堂不辍”,曾有医学生背着药箱在前线救死扶伤,曾有艺术先辈以画笔、歌声唤醒民众抗日热情……烽火岁月中师生坚守教育救国、艺术抗敌的故事变得鲜活可感,先辈们的家国情怀正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勇担使命的力量源泉。

1 白衣战士的初心传承

绿树荫蔽、鲜花为衬。

广西医科大学校史馆墙上,一张老照片记录着2015年9月3日抗战老兵宋鸿基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珍贵时刻。1943年从广西省立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前身)毕业后,他毅然投笔从戎,为前线撤下的伤病员和周边群众疗伤治病。

9月1日,虽然尚未正式开学,广西医科大学校本部校史展馆内已有不少同学慕名而来。从黑白到彩色、从陈旧到高清,一张张经典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将大家带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历史空间。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这张泛黄的本科第三班录取名单,是1935年广西省立医学院首任院长戈绍龙亲签的录取记录,这个班的30名医学生,后来全部投身抗战医疗一线,宋鸿基老人就是其中一员……从此,在广西医科大学的校史里,‘本科第三班’成为了抗战老兵无名英雄集体的代名词。”讲解员志愿者杨实可同学以一组珍贵史料进行练习讲解。

为了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校史中的抗战精神,杨实可尽可能地把“本科第三班抗战事迹展”专区的历史内容印在大脑中。在讲解下,当年广西军医学校(当时校名)首个中共党支部的成立、战地牙医医务团的巡回路线图,以及李伟诰等校友的毕业证书、战地医疗器具等实物史料,让参观者身临其境。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岗位一份担当。”开学前,中共广西医科大学委员会发出《致2025级新生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从第一名党员何日先的赤诚信仰,到上万名师生党员的接续奋斗,红色基因在血脉赓续中生生不息。”

新学期开学在即,在广西医科大学礼堂里,校史剧《医者仁心》的排练正紧锣密鼓进行。

“去年,我在观众席上观看校史剧的时候,就被舞台上的剧情和人物故事所感动。今年,我作为主演诠释中年龙桂芳这个角色,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她的事迹,也更理解了老一辈医大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广西医科大学学生谭明艳在排练间隙接受采访时眼含热泪。

她告诉记者:“献上这部校史剧,希望让新生明白,老一辈医大人‘白衣执甲’,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据了解,开学后,学校还将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课等,让新生通过参观校史馆,进一步感受先辈坚韧不屈的抗战精神,以此传承白衣抗战故事里的报国初心。

广西医科大学校史剧《医者仁心》剧照。广西医科大学供图

2 迁徙地图的家国情怀

“1944年,桂林告急,我校师生带着教学设备,徒步200多公里迁往贵州榕江,即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课堂也从未中断……”广西大学校史馆内,讲解员向记者介绍。

步入校史馆,一幅清晰的办学地点迁移地图格外引人注目,地图上的每一处标记,都承载着学校在烽火岁月中坚守育人初心的厚重记忆。

回溯历史,广西大学的多次迁徙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1936年10月,校本部从南宁迁至桂林;1944年夏,日军进犯湖南,桂林告急,学校被迫迁往贵州省榕江县。即便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榕江,课堂从未中断,展现出“弦歌不辍”的办学韧性。

烽火岁月里,广西大学师生不仅坚守教学,更以热血投身抗日救亡:学校长期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军训,使所有学生都能持枪以卫国;师生积极开展国防研究,其中化学研究社用禾草和甘蔗渣皮制造无烟火药成功,获得嘉奖;桂南战役爆发时,学校甚至组织了自卫团,从校长、教授乃至伙夫全部参加,随时打击来犯之敌。

如今,这份校史成为育人重要载体。每年开学,学校都会组织新生到校史馆参观;即将到来的新学期,还将开设专题讲座深入讲述这段历史。

“这段校史是西大珍贵的精神财富。”广西大学学工处负责人表示,“希望新生从先辈故事里读懂家国情怀,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奋斗的动力。”

广西大学学生在参观校史馆。 广西大学供图

3 烽火课堂的使命担当

9月2日下午,广西师范大学为新生打造了一堂“独秀思政课”,带领新生重温抗战烽火中的担当与坚守。

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32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历经发展,1942年4月更名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8月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当时,桂林聚集了一大批中国的文化名家,其中不少在桂林师范学院任教。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桂林陷入危急,为守护师生安全与教学资源,学校师生携带图书仪器紧急转移,辗转广西三江、贵州平越等地。

即便办学场所换成了简陋的庙宇、民房,师生们始终坚持“边迁移、边教学”,从未让课堂因战火中断。

烽火岁月里,师生们不仅坚守教育初心,更以行动投身抗日救亡:自发组建抗日宣传队,用话剧、歌曲深入群众动员抗日;不少学子怀揣报国热忱奔赴前线,为抗战助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让新生直观感受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思政课还演出了田汉当年在桂林创作的话剧《秋声赋》选段。

负责演出的望道话剧社指导老师李逊表示:“我们会带领演员走访七星岩、田汉故居等遗址,引导演员撰写人物小传,让学生深入了解那段历史。”

广西师范大学学生正在排练话剧《秋声赋》。广西师范大学供图

4 艺术救国的精神赓续

走进广西艺术学院,校园里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学校交响乐团与合唱团师生正在筹备一场意义非凡的演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交响音乐会。

回望八十余年前,烽火映山河,国难当头时。1938年,我国著名音乐家满谦子、绘画大师徐悲鸿以及作曲家吴伯超,在桂林创办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简称“艺师班”);1941年,著名画家龙月庐、张家瑶、关山月、马万里等发起创办私立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后更名为私立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这段艰难岁月中萌发的艺术教育实践,正是广西艺术学院的雏形。

学校老师告诉记者,尽管当时办学条件简陋,甚至因1944年日寇入侵桂林被迫停办,艺术的星火却从未熄灭。艺师班招收四届学生,培养两百余人,为八桂大地撒播下艺术的种子,并创办了当时国内唯一的综合性艺术刊物《音乐与美术》,普及美育的同时积极动员民众抗战;私立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则多次举办画展、音乐会,以艺术唤醒民众,凝聚必胜信念。师生们以艺术为武器,投身救亡图存,铸就了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救国”的办学根基。

“交响乐与合唱的磅礴力量,仿佛带我重回抗战年代。”参与排演的该校音乐学院学生陆思雅感慨,“尤其是每次《保卫黄河》的歌声唱响时,我都仿佛看见前辈们在烽火中无畏前行的身影。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能站在和平的土地上放声高歌,正是由无数先烈的牺牲所换来。这份记忆,我们不能忘,这份精神,我们必须传下去。”

广西艺术学院校园内,创始人徐悲鸿、满谦子、吴伯超的雕塑赫然而立。广西艺术学院供图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