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本该返回柳州的飞虎队轰炸机,为何没了踪迹?记者寻踪还原血色归途→

来源:柳州1号客户端 发布时间:

8月21日傍晚,记者组成的报道小组从柳州赶到桂林市兴安县。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正笼罩在霞光里。那条著名的运河——灵渠,带着雨后浑浊的水浪穿城而过,将游客的情思带往历史深处。

外形恰似一条蜿蜒流淌水道的灵渠博物院就矗立在灵渠边上。这里除了珍藏着灵渠的秘密,还有一段让人扼腕叹息的铁血记忆:1944年8月31日,抗日战场激战正酣,一架飞虎队B-24轰炸机从柳州轰然起飞,执行重要的对日作战任务。如果不出意外,轰炸机会和此前那样返回柳州。然而,尽管此次作战非常成功,该战机也顺利踏上了归途,但它却再也没能回到柳州,机组人员如人间蒸发般消失……直到52年后,这个巨大的谜团才在漓江水畔解开。

这架从柳州大本营离开的轰炸机,后来究竟遭遇了什么?报道组踏上了寻访之路。

血色归途:

1944年的生死返航

“吱呀”一声,灵渠博物院管理人员打开库房的厚重铁门,一束光倾泻而入,落在斑驳的飞机残骸上。它们如沉默的战士,静静陈列着:锈迹斑斑的氧气罐布满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痕;扭曲变形的发动机残骸,金属断裂处的狰狞纹路仍能让人窥见当初撞击瞬间那毁天灭地的惊天之力;几把机枪与子弹整齐排列着,冰冷的金属表面蒙着一层薄锈,仿佛在寂寥中等待一场永远不会再发生的战斗。带弹痕的机舱残片、锈蚀得看不清原本模样的酒壶、残破不堪的飞行靴……

记者用相机记录下飞机残骸的影像。

凝视着这些无声的物件,无需任何言语,在这寂静的库房里,仿佛已听到震耳欲聋、直击灵魂的壮烈过往。

1944年8月31日午后4时30分,美军第14航空队(飞虎队)的一架B-24轰炸机从柳州升空,执行远航轰炸任务。柳州曾是飞虎队在广西的重要基地。1942年,飞虎队进驻柳州机场,以此为据点搏击长空,与日军展开殊死较量。

当机组成功击沉台湾某港口的日军军舰,带着成功的喜悦返航时,一道紧急指令如惊雷炸响:“柳州机场遭袭,跑道被毁,立即改降桂林!”

于是机头转向,朝北往桂林飞去——那里有飞虎队的另一个基地:秧塘机场。

不料,这竟是它留给天空的最后身影。秧塘机场最终也未等来机组——这架轰炸机一头冲进了迷雾笼罩的大山中,再无踪迹。

重访天路:

猫儿山深处的历史封存

循着历史的航线,第二天早上,我们驱车前往猫儿山,重走这段交织着壮烈与苍茫的天路,寻回从柳州出发、迷失于此的飞虎英魂。

猫儿山,这座矗立于桂林市兴安县境内的华南第一峰,海拔2141.5米,常年云遮雾罩。明代典籍中“四时积雪,望如银屏”的记载,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毛泽东诗词中“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即老山界)便囊括其中,那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猫儿山上飞虎队铜像。

车辆驶入猫儿山深处,道路沿山壁蜿蜒开凿,当地人称作“十八拐”的弯道连环相扣,乳白色的云雾如纱幔般缠绕山峦,每一次转向都似与死神擦肩。汽车沿着峭壁缓慢艰难地攀爬着,越往山巅,天气愈加恶劣,温度骤降,大风裹着浓雾一阵一阵席卷而来,吞没视线,只能凭借路边护栏摸索前行。

“这里悬崖密布,常有蛇兽出没,这样的天气是常态,让猫儿山成了一座天然迷宫。”随行的猫儿山工作人员赵玉朋说。发现飞机残骸的地方名为仙愁崖,正如其名,此处山崖险峻得“连神仙见了都会发愁”。它位于猫儿山海拔较高的区域,周围多是悬崖峭壁,地势极为险要,常年云雾弥漫,能见度低,且崖壁上植被复杂、荆棘丛生,人在其中行动困难。

记者顺着赵玉朋所指方向望去,群峦叠嶂间,云雾升腾,只隐约可见崖头的颜色。这样一处所在,白天都难见其真面目,何况夜晚。当时,B-24燃油早已告急,机身在夜空中剧烈震颤,像一头疲惫不堪的钢铁巨兽。夜幕如墨,猫儿山沉默地横亘在前,峰峦如獠牙般刺向苍穹。能见度极差的夜空中,飞机不断挣扎着下降,最终在海拔1800多米处轰然撞上山体——10名机组人员全部殉难。

因是单机行动,这架战机的下落从此成谜,直至半个世纪后,才被密林深处的采药人偶然发现。

时空回响:

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赵玉朋的讲述,将记者带回1996年10月的那个清晨。兴安县高寨村的潘奇斌和蒋军钻进黑冲峰采药,在人迹罕至的荆棘丛中,在仙愁崖处,一道金属反光突然刺破雾气——锈蚀的残骸散落草丛,扭曲的边缘仿佛仍在嘶吼着撞击的惨烈。

经勘察,这正是1944年失事的那架B-24。从现场情况来看,悬崖高处的花岗岩石有因撞击炸裂的痕迹,飞机残骸散落在同一崖壁上的4个点。在接近悬崖最高处的岩缝中,嵌着一支飞机发动机螺旋桨叶片。机骸散落在各个撞击处,爆炸后的机骸大都沉积在崖壁下的深谷里,包括机翼、机关枪、电机、氧气罐、弹壳、轮胎,还有飞行员的骨骸及遗物。大部分残骸已被树干及树根纠缠在一起,部分飞机残骸被大火烧熔。

赵玉朋说,正是这片幽邃之地,将这段历史静静地封存了52年。

猫儿山飞虎队战机残骸的发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迅速引起中美两国的高度重视。此后,中方郑重向美方移交了搜寻过程中发现的美军飞行员身份牌与军用水壶。

为让遇难英雄魂归故土,专家组奔赴柳州、桂林调查,并到猫儿山展开遇难人员遗骸与遗物的搜寻工作。在此过程中,中方积极协调资源,当地民众也满怀热忱参与其中,形成了跨越国界的协作力量。

正是在中美双方的携手努力下,10名飞虎队英雄的遗骸最终得以回归故里。这段往事不仅告慰了英烈的在天之灵,更成为中美民间交往中温暖人心的篇章。

八十余年过去,战火已远,但在这八桂热血土地上,人们以真挚的坚守,将这段跨国情谊永铭山河之间。


编辑 邱晨

责编 梁冰欣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