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应时”和“应景”的播出时机或者作品数量和规模的积累增长,更在于以精品创作使作品产生深远回响与现实启迪;在记录历史的同时,能够实现以史为鉴,最终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在此背景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阵地》展现出示范引领价值,实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关键突破。该剧以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首次在荧屏上全景呈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中国文化界以笔为枪、以舞台为战场,坚守文化阵地、凝聚民族精神的壮阔历史,为主题创作贡献出一套具备推广价值、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其一,挖掘叙事视角的接近性。创作中常言“切口小、视角新”,这并非意在将题材做小、做窄、做偏,而是强调依循艺术规律,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寻找能够与观众建立有效叙事联结的创作路径。《阵地》从抗战时期文化人的视角切入,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人画像,既做到了视角的“新”和“巧”,也做到了让观众能代入、有共情。
其二,重视人的主体性。历史叙事归根到底是人的叙事,唯有讲好人的故事,才能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历史。《阵地》在这方面的表现同样出色:塑造文化人群像本已颇具创作挑战,而能够深刻书写广泛尊崇的文化大师在抗战洪流中的抉择与风骨,更是难能可贵。
其三,拓展启发的现实性。《阵地》不仅丰富了抗战历史的叙事维度和层次,更延伸出对当代社会的观照和启示,促使观众思考文化在社会发展和民族精神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剧集呈现的这幅抗战文化人群像,他们在生活中的开阔、在创作时的激情、在逆境中的坚韧、在面对威胁时的无畏,都成为今天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
为文化抗战立传,《阵地》以其独特的艺术探索,在题材的补白性、表达的地方性、价值的延伸性等方面表现亮眼,为观众呈现了一段深沉而壮阔的精神抗战史。
一方面,《阵地》突破了传统抗战叙事聚焦于正面战场的框架,将镜头转向那个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场,拓展了革命历史书写的深度和广度。该剧聚焦的文化抗战主题,无疑在同类创作中具有显著的题材补白价值——让人们看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文化抗战里的生动实践,一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如何通过一系列文化运动,宣传抗战、凝聚民心,把个体经验和家国情怀转化为精神力量。它不仅通过再现这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讲述“文化”何以“抗战”,也深刻揭示了这场文化抗战得以成功的深层逻辑,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更书写了抗战中一部珍贵的“思想史”与“心灵史”,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产生涤荡人心的艺术效果。
另一方面,《阵地》在地方性革命历史叙事资源的开发和呈现上,同样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广西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的重要地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与以往常见的总体性革命历史叙事相比,该剧致力于地域视野的深入开掘,将桂林文化抗战运动刻画得立体而深刻。《阵地》的热播,有望激励更多地区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体现地方特色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从而进一步激发讲述活力、活跃创作局面。
从行业层面看,《阵地》成功探索出一条将历史真实、文化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融合的创作路径,有力印证了文艺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建构性的“精神武器”——优秀的作品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引领文化风尚,这一价值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剧凭借其独到的创作探索让我们看到,真正有力的文艺创作和文化建设,在任何时代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从历史到现实,面对当前国际环境中日益复杂的舆论战和认知战,我们更应充分依托文艺和文化的力量积极应对。《阵地》所传递的价值,因而被赋予了超越历史现场、照见当下的时代意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编辑 邱晨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