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陆欣楠
在历史的长河中,石头以其不朽的质地,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印记。9月28日,“石韵生辉 民族之光——广西人口较少民族拓片展”在广西图书馆开幕。本次展览分为“海韵京石”“石载仫佬”“毛南石魂”三大板块。
“石韵生辉 民族之光——广西人口较少民族拓片展”展厅。本文均为广西图书馆供图
据介绍,展览共展出44件珍贵拓片,如“大清国钦州一号界碑”是海岸线上醒目的坐标,见证着京族的边海往事,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迁;“于公旧治”摩崖石刻铭刻着仫佬族人民对“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深刻纪念,蕴含着遥远山乡中的淳朴情感;“谭家世谱碑”记载了环江地区谭氏毛南人的迁徙情况及发展经历。
展览现场。
此外,展览还展示了散落在各民族村寨的判词碑、乡约碑、造桥修路碑等,这些碑清晰地记录了各民族的传统村规、社会秩序和民风民俗。
展览拓片。
与石刻交相辉映的是各民族留存下来的珍贵典籍。展览配套展出了以京族喃字、仫佬族土俗字、毛南族土俗字书写的经书、歌书等古籍文献。这些独特的文字系统,记录了淳朴的民间宗教仪式和古老传说,是各民族精神信仰和集体记忆的载体。
民族古籍。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突破传统的“橱窗式”展示。展厅设计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京族的礼帽、仫佬族的织布、毛南族的傩面和花竹帽等民族符号,打造出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
互动体验区。
展览的创新亮点更体现在纸质与数字体验的结合。通过拓印体验设备,观众可参与互动游戏,亲身体验金石拓印“清理—上纸—敲锤—上墨—揭取”的全过程,亲手制作一张“电子拓片”;听音设备则让观众轻触按钮,即可聆听广西图书馆采集到的珍贵原生态民歌;展厅中还播放了相关专题纪录片,观众可驻足观看影像,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民俗消消乐小游戏和“翻翻乐”互动专区,让民俗知识的传播变得更生动有趣。
观众在观展。
广西图书馆馆长秦小燕表示:“本次展览以拓片为媒,创新性地将民族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展陈语言,让深山里的文化遗产走出历史尘封,焕发新生,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载体。”
本次展览为常设展览,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具体信息以馆方最新公告为准。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徐丽青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梁冰欣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