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第25集丨洪深:桂林烽火中的戏剧风骨

来源:纪录广西 发布时间:


 

洪深

桂林烽火中的戏剧风骨



   

洪深


从清华到哈佛

一路开挂的学霸导演洪深

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基石

抗日烽火中

他将戏剧变成锐利的武器

点燃民众的爱国热情

他与田汉 夏衍

联袂创作话剧

《再会吧,香港!》

成为抗战时期经典之作


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

开拓者与奠基者

   

1925年,洪深(右)执导电影《早生贵子》

这是一张穿越百年时光的

珍贵照片

胶片摄影机旁

一位身着西服

头戴墨镜的

中国导演手持剧本

正专注于

电影《早生贵子》的拍摄指导

这位在百年前

就活跃于电影创作领域的导演

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份

他的身上

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洪深

他是洪深

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

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


投身中国现代戏剧事业

开创性地为“话剧”命名

   

洪深

1894 年

洪深出生于江苏

自幼便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

18 岁那年

他考入清华大学

而后在1916年远赴美国哈佛大学

系统钻研戏剧专业知识

为其日后的戏剧创作与创新

积累了深厚底蕴

归国后的洪深

全身心投入到

推动西方话剧与中国本土文化

融合的事业中

他开创性地

将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

戏剧形式

正式命名为 “话剧”



     

洪深编剧 电影《新旧上海》剧照


清晰明确其与传统戏曲的差异特征

为话剧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

独立发展

稳稳奠定了基石

     
     

洪深编剧 电影《新旧上海》剧照


此后

他相继创作出

《赵阎王》《少奶奶的扇子》

等众多佳作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如同一面面镜子

映照出时代的疮痍与希望

     

《少奶奶的扇子》


在桂林呼吁戏剧要成为抗战武器

   

洪深(后排)

1937 年

抗战全面爆发

桂林这座城市

在战火中悄然崛起

成为文化抗战的前沿阵地


同一年

洪深随中山大学文化考察团

抵达桂林

在桂林初中礼堂

发表了一场振聋发聩的演讲 

《在今日的中国

从事戏剧工作的人应该做些什么》

他在演讲中大声疾呼

戏剧要成为抗战的锐利武器

要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这场演讲

宛如一颗火种

点燃了在场文化青年和戏剧爱好者

心中的爱国热情




     


洪深不仅在桂林

积极投身抗战戏剧活动

在此之前

他在全国抗战戏剧领域

就有着重要地位

1938 年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政治部第三厅成立

这是由共产党领导下的

进步人士组成的

主管抗战宣传工作的部门


     

田汉

     

洪深

田汉任第六处处长

主管艺术宣传

洪深担任第六处第一科科长

主管戏剧音乐

是全国抗战戏剧的具体负责人

为抗战宣传动员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会吧,香港!》

激励人们奋起反抗

 

1942年 香港


1942年

洪深与田汉 夏衍

以香港沦陷前后的真实故事为蓝本

精心创作了《再会吧,香港!》

这部剧以1941年秋

香港沦陷时期为背景

呈现出社会的波谲云诡


 

《再会吧,香港!》海报


在爱国募捐大会上

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有商人受利益驱使

妄图破坏募捐

与爱国人士激烈对抗

与此同时

一些原本中立的市民

在爱国青年的

积极宣传与感染下

纷纷站出来支持正义


 

香港


故事高潮发生在香港皇后码头

爱国人士准备奔赴内地抗战

与送行亲友饱含热泪惜别

众人满怀希望

向着香港挥手告别

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再会吧,香港!》

深刻展现了香港沦陷时期

民众的苦难与抗争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

对侵略者的切齿愤恨和

对正义的不懈追求


组织西南剧展

让戏剧鼓舞抗战信心

 

第一届西南戏剧展览开幕式全体戏剧工作者

在广西省立艺术馆门前合影


1944 年

洪深积极参与组织西南剧展

众多戏剧团体从四面八方齐聚桂林

集中展示抗战戏剧作品

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战信心

让希望的曙光在人们心中重新闪耀


 

洪深


1944 年

当日军的铁蹄无情攻占桂林时

洪深留下的

不仅仅是一座

尚未熄灭舞台灯光的剧场

更是深植于人们内心的抗战信念

洪深以戏剧为有力武器

成功唤醒民众的抗战意识

凝聚起民族的磅礴力量

为桂林文化抗战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历史长卷中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 邱晨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段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