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陈溯/文
关注个人信用修复新政·市民反响
“因为疫情期间一笔3800元的信用卡还款逾期,这一年多来,我申请的房贷始终批不下来。”10月28日,南宁市民周先生看着征信报告上的逾期记录,语气里满是无奈。不过,信用修复新政即将出台的消息,让这个被信用瑕疵困住的家庭看到了曙光。
征信“小墨点”,耽误孩子入学
2022年春天,在南宁开小餐馆的周先生遭遇双重打击:小区封控让生意停摆近三个月,父亲突发疾病住院。手头周转不开的他,没能按时偿还信用卡一笔3800元的款项,逾期了18天。“小区解封当天,我就把钱还清了,当时想着逾期没多久,应该没事,哪知道要影响征信记录5年。”去年下半年,周先生看中一套二手学区房,凑齐首付后申请房贷,接连被3家银行拒绝,理由都是“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孩子的入学计划就此搁置。
玉林一家社区超市的老板陈女士的遭遇更显可惜。2021年疫情起伏反复,让超市客流锐减,她的一笔经营性贷款逾期12天,虽很快补齐欠款,后来却因征信问题错失“翻盘”机会。“2023年,本来想贷10万元进年货冲销量,银行审核时一眼就看到了逾期记录,直接拒绝了我。”陈女士只能四处找亲友借款,不仅欠了人情,还错过了销售旺季,“看到征信报告,感觉自己被贴了‘不可信’的标签”。
一市民在银行网点办理贷款业务。 受访者供图
助学贷款逾期,导致求职碰壁
信用瑕疵的影响远不止于贷款。南宁一家物业公司员工朱先生2022年失业后,因助学贷款逾期1个月,连求职都碰了壁。“面试财务岗时,公司查了征信说‘财务岗位要绝对诚信,有逾期记录不能录用’。”最后他只能做起安保工作,收入比预期少了近一半,“就晚还了一个月,没想到影响这么大”。
“这类非恶意小额逾期的客户经常都会遇到。”交通银行南宁某支行个贷部经理张莉从业8年,对此感触颇深。她记得,2023年,有一名客户疫情期间因家中有急事导致车贷逾期十几天,“客户收入稳定,还款能力没问题,但系统里的不良记录改不了,按规定只能拒贷”。
期待新政落地,盼望轻装出发
10月28日,周先生到房产中介门店打听房贷申请事宜,“中介现场打开新闻给我看,告诉我征信新政明年初就会落地了”。周先生立刻给银行打电话,得知自己“疫情期间逾期、金额较小且已还清”的情况很可能符合政策要求,“等政策落地,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提交申请”。
陈女士翻出压在抽屉里的贷款申请材料,看着有逾期记录的征信报告感慨:“等清除掉这个记录,我就能贷款进货了,明年还想加几个社区团购点。”接下来,她打算先和供应商打好招呼,就等信用“解封”后大展拳脚。
“政策将给这些努力生活的人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这才是信用体系该有的温度。”张莉认为,这项政策并非“征信洗白”,而是对非恶意失信群体的精准救济。对周先生、陈女士们而言,抹除的不仅是征信报告上的一行记录,更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
眼下,周先生又去看了趟心仪的学区房,陈女士的进货清单列了满满两页,朱先生正对着简历反复修改……他们都在盼着明年初的那一天,彻底卸下信用“枷锁”,重启生活计划,轻装走向新生活。
编辑 颜梦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李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