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黎伊玮
10月30日,由南国早报、南国城报·健周刊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同推出的“防癌抗癌必修课”第七期,为市民朋友带来了有关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权威科普知识。直播中,该院中医科的专家团队,详细讲解了中医视角下的肿瘤防治之道与养生良方。许多网友在直播间留言、提问,以下选取了部分网友问题与专家的针对性解答,供市民朋友参考。患者可视个人实际情况,及时线下问诊。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三位专家在“健康大讲堂”直播间科普健康知识。
问: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除了定期做肠镜,在中医养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什么?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负责人 邱华:
有家族史,确实意味着我们身体的“土壤”可能天生对这类问题更敏感一些。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与湿毒瘀阻是结直肠癌的主要病理因素。所以,对于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慢性肠炎、肠息肉者),养生核心就是强健脾胃和通腑排毒。
饮食方面,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减少辛辣、油腻、烧烤、腌制食物及生冷食物的摄入,以防损伤脾胃。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适当食用健脾祛湿的药膳,如薏苡仁茯苓粥、山药莲子汤等,以增强脾胃功能。
运动方面,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同时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问:化疗后没有吃靶向药,平时饮食应该怎么调理,有什么特别注意事项?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负责人 邱华:
化疗后,患者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厌油腻等,这时身体处于“气血两伤,脾胃虚弱”的状态。平日饮食的总原则是:高营养、易消化、循序渐进地恢复。包括少食多餐,减少一次的摄入量;食物要做得细、软、烂、温,要选择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来帮助身体恢复,例如鱼肉、蛋类、鸡肉;煲汤时,可以加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药食同源食物,例如黄芪、党参、麦冬、天麻、鸡内金等。
化疗后往往有阴液耗损的表现,例如口干咽燥、急躁易怒、潮热盗汗等,因此不建议食用油炸、烧烤、辛辣之品。红薯、芋头、马铃薯是可以食用的,但是由于不易消化,产气多,因此不建议过多食用,以免增加胃肠压力,出现腹胀憋闷感。
问:长期凌晨二三时就醒了,“虚不受补”可以吃什么调理?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陈闯:
“虚不受补”是指身体虚弱者服用补药或补品后,不仅未达到补虚目的,反而出现不适症状,如腹胀、上火、腹泻等。
中医认为,凌晨1点至3点是肝经当令时段,此时频繁醒来多与肝郁、血虚、脾胃弱、心神不宁有关。有的人一补就上火,是由于“基础不好、火力小、灶口弱”。这类人要先健脾和胃、助运化,再养血安神,而不是一上来就补得很重。可以吃点小米、山药、莲子、百合、酸枣仁、桂圆肉,食用量不要过多;白天动一动,尽量在晚上11时前上床睡觉,心情舒畅了,夜间觉才会睡得沉。
有类似情况的,需中医辨证调理,服用酸枣仁汤类、养心脾的方子,效果会比较好。
问:肺部积液的产生是否与体内阴邪入侵有关,该如何及时排出?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陈闯:
很多患者出现肺部积液、痰湿,是因为肺脾阳气不足、气机不利,水排不出去,如同屋里潮了一样,但不完全是“外面进了阴邪”。在中医看来,此时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一要扶正阳气、理气,让肺把水往外宣、脾把水往下运;二要利水化痰、温阳化饮,把“内涝”的水慢慢消掉;三要重视原发病(心、肾、肿瘤、结核等),这个是根本所在。
肺部积液若量较大或症状严重,如呼吸困难、胸痛剧烈,需由西医先针对病因治疗,如用胸腔穿刺、引流等方法做紧急处理,以缓解症状,避免危险。中医治疗肺部积液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恢复脏腑功能平衡来促进积液吸收。
问:经常感觉胸闷、两肋胀痛,想改善症状,有什么代茶饮可推荐?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麦威:
一是玫瑰佛手茶:玫瑰花冠3~5朵、佛手片3~5片、冰糖或蜂蜜少许(可选),用85℃左右的热水冲泡,焖泡5分钟后饮用,可反复冲泡至味淡。
二是合欢花菊花茶:合欢花3~5朵、菊花3~5朵、枸杞10粒,热水冲泡后饮用。
三是陈皮薄荷茶:陈皮3~5克,干薄荷3~5克,先用热水将陈皮泡开,稍凉后再放入薄荷,焖泡5分钟后饮用。
另外,运动也是一剂解郁良药,可以通过快走、慢跑、瑜伽、跳舞等运动让身体动起来,微微出汗,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疏通郁结。
要提醒大家的是,代茶饮需因人而异,辨证使用。正在接受治疗或身体状况复杂的人群,请务必在医生或专业营养师指导下选用。
问:总胆固醇偏高,气滞血瘀,对身体有什么影响,怎样用中药治疗?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麦威:
长期的情绪压力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气滞),气不行则血不行,就像交通堵塞,最终导致血瘀。血瘀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病理因素之一,它会导致疼痛(固定痛、刺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斑等症状。
中医认为,血脂代谢异常(痰浊、膏脂)与脾虚运化无力、肝失疏泄导致的水湿内停、痰瘀互结密切相关。气滞血瘀会加重痰湿的形成,痰湿与瘀血互相“勾结”,形成“痰瘀互结”的复杂局面,这不仅会加剧血脉堵塞(心脑血管风险),也为肿瘤的生长提供了“沃土”。
针对此类情况,中药治疗的核心法则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降浊,可对症选用中药:行气药,例如柴胡、郁金、香附、枳壳等,有助于疏通郁结的气机;活血化瘀药,例如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有助于化解已经形成的瘀血;化痰降脂药,例如山楂(既活血又消食降脂)、泽泻、决明子、荷叶、半夏、瓜蒌等,有助于身体代谢和清除痰湿脂浊。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