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从走街串巷收鸭毛,到年产值2.45亿元!广西夫妻把它卖到全世界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莫淑媛/文 杨翊/图

编者按:弄潮正当时

时代浪潮奔涌,八桂气象峥嵘!在“双循环”与RCEP交织的壮阔图景下,广西正屹立开放潮头。这里,一群弄潮儿以破界之勇、连横之智,于市井烟火织就全球经纬,在新兴疆域锚定未来坐标!他们是智造革新的破冰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擎炬人,是向海图强的开拓家,更是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八桂发展的基石力量。他们的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创业,起于微末,成于非凡;他们的精神,如星火燎原,似惊雷激荡。南国早报携手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磅推出《Boss来了》全媒体访谈录,致敬先锋,激荡时代!让我们共听开拓者的铿锵足音,解锁进阶的密钥,汲取奔涌的伟力,在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宏图中,共绘山高水阔、万象更新的磅礴篇章!

《Boss来了》第十八期

也许你不远万里从外地或者国外买回一件羽绒服,说不定里面的羽绒就是产自广西的。

“我们做品牌的初心,就是想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广西生产的羽绒这么好’!”在中国羽绒之乡——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余可和何丹丹夫妻俩,怀揣着三代人的羽绒情结,抱着“做广西人自己的羽绒品牌”的初心,创办了广西首个被中国羽绒工业协会认可的羽绒家纺品牌——霖达羽绒。

从走街串巷收鸭毛,到产品远销海外,霖达羽绒的成长,也正是桥圩羽绒产业蜕变的真实写照。本期《BOSS来了》走近贵港市霖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简称“霖达羽绒”)董事长余可及总经理何丹丹,看他们如何在坚守与创新中,把广西羽绒的温暖送达全球。

三代传承

一根鸭毛串起的温暖情缘

霖达羽绒的故事,要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余可的外公张少鸿,是桥圩羽绒产业的初代拓荒者。那时候,江浙一带的老板很喜欢到贵港港南区桥圩镇收购鸭毛,且供不应求。聪明的张少鸿一眼就看出了门道——贵港本地的灰色鸭子毛质好、气味小、蓬松度高,正是家纺和服装行业需要的好原料。

“那时候外公经常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去收鸭毛,丢弃的鸭毛在他眼里都是宝贝。”余可说,随着鸭毛的需求越来越大,外公不再满足于只做“中间商”,他从外地买回初代羽绒加工机器,搭起了小作坊,开始自己加工鸭毛。

1985年至1986年间,外公将鸭毛收购业务延伸到了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桥圩鸭毛也逐渐销往广东、浙江一带。在一群羽绒人的努力下,桥圩镇逐渐成为了鸭毛购销的集散地。

1991年,张少鸿生产的羽绒出口到了日本。1996年开始引进水洗设备,计划做羽绒被。1998年,桥圩第一张羽绒被诞生。

▲羽绒。

20世纪90年代末,桥圩羽绒厂多了起来,但大多都是粗加工,产品不值钱。再后来,余可的父亲余金权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

“2005年,父亲看准了市场,决定搞精加工。他升级了最新的羽绒水洗设备,从粗加工转型精品成品绒生产。”余可说,2006年,他正式踏入羽绒行业,在祖辈和父辈的耳濡目染下,摸透了羽绒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三代人都跟羽绒打交道,这不是一份简单的生计,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传承”。

▲霖达羽绒品牌创始人余可(右)和何丹丹(左)夫妻俩。

夫妻同心

创立自主品牌打开市场

“我们有最好的羽绒原料和最成熟的技术,为啥就不能有自己的品牌?”这是余可夫妇常挂在嘴边的话。长期以来,桥圩羽绒在业内名气不小,波司登等大品牌都来这儿采购原料,可广西本土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终端品牌。“大家只知道江浙的羽绒品牌好,却不知道很多好原料都来自我们广西,太可惜了。”何丹丹的语气里,带着几分不甘。

今年11月10日,在霖达羽绒工厂内,何丹丹指着一张客户拿来翻新的羽绒被,标签上依稀可以看到“贵港市金丰羽毛有限公司”的字样。“这是我们父辈卖给客户的被子,已经有20年了。”何丹丹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当年公司的名字,但那时没有注册商标,不然我们现在也是老品牌了!”

▲何丹丹(右)向记者介绍新产品羽绒披肩。

2018年,夫妻俩顶着压力,正式创立“霖达”品牌,从“给别人代工”转型“做自己的品牌”。可这条路,哪有这么容易走。“当时整个桥圩的人都在做原料生意,没人敢碰终端产品,亲戚朋友们都不看好。”何丹丹回忆,创业初期,他们只有一台二手缝纫机,面对激烈竞争的国内市场,他们一筹莫展。

为了打开市场,夫妻俩带着样品、专利证书和质检报告,向一个个客户推销。“很多客户一听是新品牌,连样品都懒得看,我们只能耐着性子,一遍遍介绍我们的品质有多靠谱,甚至把羽绒产品拆开,让他们亲眼看看里面的真材实料。”余可感慨道。幸运的是,三代人几十年积攒的好口碑,成了他们最硬的“敲门砖”,不少老客户冲着这份信任,愿意给他们订单。更让人暖心的是,慢慢有同行也认可他们的品质,主动把订单交给他们做。

▲余可在车间检查。

如今的霖达羽绒,已成为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羽绒被、羽绒枕、羽毛靠垫等产品应有尽有,其中一款羽毛靠垫,还出口到美国,进入沃尔玛商场。销售上,他们线上线下一起发力,线下扎根本地,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一进入秋冬季节,线上直播间便获得不少北方客户的青睐。2024年,企业年产值翻了一倍,达到2.45亿元。

坚守品质

不内卷的广西品牌底气

在羽绒行业低价竞争白热化之际,霖达羽绒坚持差异化路线,何丹丹直言品牌理念:“我们不搞低价竞争,要做就做货真价实的好东西。”他们的羽绒被单价多在2000元左右,鹅绒被单价在3000余元,价格不算便宜,却凭借硬核品质收获大批回头客。

针对羽绒被易臭、跑绒等痛点,霖达羽绒将底气寄托于研发。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投入科研,建专门实验室,配专职质检员,从原料到成品,全程严控品质,通过改进设备、升级羽绒品质从源头解决问题。在工厂,自动化水洗设备持续运转,质检人员用镊子逐根检查鸭绒、称重标注成分,还借助显微镜排查杂质。2024年,团队推出达行业最高5A级标准的高抗菌羽绒被,精准契合敏感肌人群等消费者的卫生需求,上市后品质与口碑俱佳。目前,公司已手握“一种高抗菌性羽绒被芯及其制备方法”等十几项专利,被认定为贵港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羽绒与羽绒制品”。

▲霖达羽绒公司生产的羽绒被中的一朵鸭绒绒子。

近年来,为寻好原料、推品牌,余可与何丹丹夫妇跑遍国内,甚至远赴欧洲,发现本土羽绒的品质其实并不输国外。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如今,霖达已通过ISO9001、RDS等多项认证,2024年还成为广西首家斩获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誉保证标志”的企业。

品牌情怀藏于设计之中,霖达羽绒团队以贵港市花荷花为灵感,打造“家和万事兴”系列羽绒产品并延伸至全套床品,还在羽绒被一角设置“小口袋”,让客户看得到、摸得到填充羽绒的真材实料。“未来,我们还计划融入少数民族元素,让产品承载更多‘广西符号’!”何丹丹说。

▲何丹丹和质检员对鸭绒进行质检。

如今,霖达羽绒每年生产羽绒羽毛9000吨、出口制品50万套,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多地,还远销欧美、中东等地区,触达全球30多个国家。未来,余可夫妇俩计划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品牌走出广西、走向世界。“我们会继续坚守初心,让源自中国羽绒之乡的温暖,跨越山海,温暖全球。”余可说。

编辑 吴思思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