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三江侗族自治县借动车东风发展喜人,百家宴、早春茶、农民画堪称“三宝”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动车开通后,三江侗族自治县昔日的贫困山村林溪镇冠洞村冠小屯,如今成为游客必到的旅游胜地;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三江春茶,已从深山走上全国各地百姓的茶几;过去在各地辗转打工的农民画家,如今回归故里将侗族农民画传向世界……2013年以来,广西陆续开通7条高铁,三江、阳朔、恭城、桂平等18个县级站首次通铁路或开行动车,极大压缩了县域地区与其他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有效带动广西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近日,南国早报记者走进三江,探访高铁给侗乡带来的变化。

“百家宴”带动侗寨脱贫致富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一群侗族妇女在三江南站唱起侗族大歌,喜迎动车到来。随着滚滚向前的车轮,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搭着动车来到“世界桥楼之乡”,程阳八寨、侗乡鸟巢、三江鼓楼、丹洲岛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景点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越来越多的贫困侗寨通过旅游增收致富。

▲11月30日,游客在冠小屯体验“百家宴”。

11月30日下午4时,40多岁的杨爱术开始在厨房里忙活起来,再过两个小时,100多名广东游客会准时出现在寨子,体验侗族传统的“百家宴”饮食习俗,每家负责提供一桌饭菜。腊鱼、酸肉、烟熏牛排、自家种的小白菜……只见她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各种食材,每做好一道菜就放进箩筐里。1个小时后,12道菜全部做完。由于冬天气温低,菜凉得快,她还特意准备了一个炉子和火锅。一切准备就绪,她换上崭新的侗族服饰,仔细整理戴在头上的银饰,挑着扁担出门,跟其他七八十名村民一起在鼓楼前唱起“拦路歌”,以最高礼仪迎接游客的到来。

“早上打理茶园,下午准备百家宴和表演,一天下来差不多有200元的收入。”杨爱术说,动车开通后,从外地来三江的游客多了几倍,冠小屯的“百家宴”也打响了名声,几乎成了游客必须体验的旅游项目之一。与之相应的是,火爆的“百家宴”也成了村里新的产业,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收入还不低。

三江“侗族百家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繁成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百家宴”就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因游客少,每个月也就举办五六场。不过,动车开通后,这种局面就得到显著改变:“每个月不少于15场,每个周末都有旅游团队来。”

“百家宴”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也是实实在在的。石繁成说,今年的国庆“黄金周”,全屯140户人家,光是“百家宴”的分红,每户就近2000元,“明年争取每户人家实现全年增收1万元”。

“早春第一茶”走出深闺销路广

三江是广西著名的茶乡,三江春茶被誉为“中国早春第一茶”。然而,过去受制于交通不便的影响,三江茶知名度不高,“养在深闺人未识”,销路不广。2014年年底,随着贵广高铁开通,涌入三江的游客逐年成倍增长,三江茶开始名声大噪,销路也一下子打开了。

▲高山茶园成为吸引游客的景区。

莫保治是三江侗兴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种植了160亩高山茶。此前,他开过工厂、做过宝石生意,2013年开始回到家乡种茶。4年来,他深刻感受到了交通发展带来的商机与变化:“高铁一开通,客户马上增长了三四成。”

11月29日下午,莫保治接到一名福建茶商的订单,赶紧跑到茶场的仓库吩咐工人备货,“300公斤红茶,明天一早发货。”如今,他的客户已经遍布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地,尽管春茶热销的季节已过了大半年,但订单还是源源不断。

今年2月,三江茶城开门迎客,莫保治购买了一个铺面,用于产品展示和客商接待。不到一年,他的营业额已达到800万元,比去年几乎翻了一番。莫保治的销售奇迹,只是三江茶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去年,三江全县茶园面积近20万亩,年产干茶超过1.2万吨,产值逾12.5亿元。

站在海拔700多米高的侗寨茶山上,莫保治有更长远的打算。“茶叶种植面积准备增加到1200亩,然后在县城建一个绿茶加工厂,现在正在选址。”他说,长期以来三江茶的附加值低,以后要加强产品的深加工及包装,把每一片茶叶“吃干榨尽”。

此外,包括莫保治在内的不少茶农还把目光瞄准了“茶旅”产业,将高山茶园打造成景区,再建设相应配套的民宿和农家乐,让游客一边观光一边品茶,甚至在山里住上几天。“我们有全生态无污染的茶叶,旖旎的自然风光,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些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他认为,不管是农家乐,还是特色旅游,这些都能让游客留下来。

侗族农民画走向国际


 一对男女踢毽子、两只公鸡在斗戏、鼓楼坪里唱情歌、风雨桥上观斗牛、吊脚楼中醉酒人、打谷场上歌声欢……12月1日,在三江县城风雨桥桥头的侗族农民画艺术馆,几名德国游客被栩栩如生的展现侗乡民风民俗、田园山水画所吸引,站在画前挪不开脚步。最终,他们买走了《采茶》《八团桥斗牛》等4幅作品。

打理这个艺术馆的是30岁出头的侗族姑娘杨应溪,她的另一个头衔是自治区级侗族打油茶传承人。去年5月,三江开通了直达广州的始发动车,每天出入三江的旅客将近3000人次,她从中嗅到了商机。3个月后,她从县城的一家事业单位辞职创业,将丈夫的茶馆一分为二,开了农民画艺术馆,火爆的程度超出她的想象,“路过的游客都会进来看看,今年大年初一还开门营业。”

▲在三江农民画艺术馆,游客观看画师作画。

杨应溪说,三江农民画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就出现侗布画,这些农民画构思独特、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新颖别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过,这些农民画作者大都是忙时耕作闲时绘画,没有形成文化产业。艺术馆成立后,迅速吸引了20多名画师,他们还将农民画从纸上、墙上移到簸箕等竹编上,成为畅销的旅游产品。

吴怀中是一名农民画师,有着30年的绘画经验。不过,今年之前,他一直在桂林、柳州等地辗转打工,闲时才能提笔作画。如今,他成了艺术馆里的一名专业画师,一幅画卖到上千元。“上个月有5000多元收入,比打工好多了。”吴怀中说,这两年到三江的游客日益增多,如果想买一些作品还得提前订制。
  “三江农民画已走向国内外市场,有2000多幅作品被文化部作为国礼送各国使馆收藏,500多幅画被各地博物馆收藏,近两万幅走进了景区、酒店、宾馆和家庭作为装饰品。”三江副县长唐利林说,目前该县共有侗画画家600余人,今年全县侗画产业总产值达180多万元,现已成为侗乡农民居家创业增收的新兴文化产业。

来源 丨南国早报记者赵劲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