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安居才能乐业!广西农村428万贫困群众告别“蜗居”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以前是茅草屋,风吹雨打苦不堪言;现在是砖瓦房,遮风又避雨,日子好过多了。”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村民潘敬森,提起刚搬进不久的新家,脸上满是幸福。潘敬森一家居住环境的改善,是广西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的一个缩影。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2012~2016年,广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06.95万户,解决了农村428万贫困群众的安全住房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告别了世代居住的茅草房和土坯房,住进新楼房,过上新生活。

▲大化七百弄乡弄歪屯实施茅草房改造后,群众住上了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的瑶家吊脚楼。图片来源:广西建设网

1.改造瑶族民居,成为旅游亮点

“棒棒搭成房架,茅草盖顶成家;下雨心焦房漏,茅屋遇风就垮。”过去,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腾村弄歪屯,农民们祖祖辈辈都蜗居在这样的茅草房里。如今,政府出钱帮13户瑶族同胞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这一栋栋依山而建、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瑶族民居,不但圆了村民们的安居梦,还成为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的新亮点。

2012 年,广西把消除农村茅草房纳入新一轮扶贫开发计划和为民办实事项目。自治区住建厅村镇处处长彭新唐说,为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广西还把茅草房改造与城乡风貌改造、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打造山村民族特色,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走进田东县祥周镇局丰新村,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搬进新居的覃益平告诉记者,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公路就在家门口,附近还有耳机厂、砖厂和采石场。农闲时,我就到附近的工厂打工,一个月有超过2000元的收入。”

▲农村危房改造前,百色市那坡县百都乡坡金村田房屯村民赵玉桥的房子。自治区住建厅供图

2.结合乡土特色,吊脚楼展新颜

“真的没想到,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开心得很。”三江侗族自治县高秀村村民吴时引告诉记者,4年前,他们一家六口还挤在一栋破旧的木板楼里,房子阴暗潮湿。

2013 年,吴时引的儿子杨庆申请到了危房改造的名额,结合村寨防火改造,建起了如今宽敞明亮的砖木结构新式吊脚楼。“厨房还建起了节柴灶,设置了专门的烟道。”杨庆说。

高秀村是一个地处深山的侗族村寨。为了尊重当地村民的居住习惯,该县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中,结合当地山区地形地貌,把农村危房改造与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乡土特色建设相结合,在确保改造后的新房美观大方、经济适用、安全防火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有的建筑格局和传统风貌特色。如今,在高秀村,像吴时引老人这样的困难户,已经有59户搬进了崭新的吊脚楼。

▲赵玉桥如今的新房。自治区住建厅供图

3.精准扶贫助力,外出务工者返乡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新平村新修的水泥路边,有一栋崭新的水泥房,这是新平村第一家理发店,也是村民莫春和的新家。

一把美容椅、一面镜子、一个热水器、一个玻璃柜,再加上几张小木凳——这就是莫春和理发店的全部设施。虽然简朴,却很干净整洁。如今,莫春和不仅告别了往日拥挤潮湿的危房,还告别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干起活来格外有干劲。

2015 年,广西除了把五保、低保、贫困残疾人家庭、因灾受损危房户或无房户等贫困户作为优先安排的危房改造对象外,还把精准扶贫中的建档立卡贫困危房户优先列入当年危房改造的对象,莫春和就是受益人之一。这一年的3月,获知消息的莫春和特意从广东赶回家,向村委会申请进行危房改造。

村民代表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政府审核,县里审批……经过层层程序后,2015年7月,莫春和期待已久的改造工程终于开始正式动工。“审批通过那天,我高兴得睡不着觉。”莫春和说,他此前一直都在广东打工。月收入只有3000元,除去吃住和每个月给父母的赡养费,一年剩不了几个钱,建房子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农危房改造政策,让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新房建成后,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莫春和还拿到了补助资金2.1万元。

4.边境百姓安居,提升国门形象

东兴市江那村位于广西边境,与越南仅一河之隔。江那村五保户卢福权无儿无女,农村危房改造之前,他一直一个人居住在村里的一所破旧的土坯房里。

卢福权老人告诉记者,他失去一条腿后,生活自理困难,还没了收入来源,每个月靠政府给的低保过日子,根本不敢奢想住新房。

2015年,东兴市按“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安全住房”的要求,对符合要求的农村危房进行改造。卢福权的房子被优先列入当年东兴市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为减轻卢福权的负担,房子由江那村村委代其组织兴建。“住上新房心里踏实多了。”在搬进新家的那一天,卢福权老人心里非常激动。

据了解,目前,广西已完成边境10个县(市、区)农村危房改造16.62万户,占10县危房总量23.58万户的71.5%,解决了边境地区约70万贫困群众的基本安全住房需求。

5.建房如有困难,政府会伸援手

边远山区的村民无力自筹资金,一直是广西危房改造的一个瓶颈。一些符合“危改”条件的赤贫户,常因此不得不放弃危房改造指标。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据彭新唐介绍,目前,广西仍有农村危房约72.6万户。其中,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危房户约21.7万户,这些基本是无能力自行改造危房的赤贫户。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广西将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特困户补助标准、开展社会互助、采用集中采购、使用地方乡土建筑材料等办法,降低建设成本,帮助特殊困难农户开展危房改造。

据悉,“十三五”期间,广西每年的农危房改造,都重点优先完成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的危房改造。同时,广西还将强化危房改造政策的落实和补助资金的监管,确保危房改造程序规范,补助资金运行和使用规范高效,真正把这项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来源丨南国早报 记者徐庆成 通讯员陈芊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