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老”篮球赛需在传承中纳新
28支队伍会师靖西。梁小木供图
靖西队球员在比赛中上篮,这场揭幕战全场爆满。 南国早报记者 覃江宜摄
南国早报记者 覃江宜
12月18日晚,2017年第十三届广西“拔群杯”篮球赛总决赛在靖西市体育馆揭幕,来自革命老区的多支篮球队再演风云,这项广西最“老”的篮球赛事,将继续在新时代中找新方向
东道主轻取开门红
当晚,刚刚举办过中国-东盟乒乓球赛、因为张继科等国手到来而沸腾的靖西市体育馆再度爆满,一年一度的“拔群杯”总决赛在这里进行,为这场赛事打响揭幕战的是东道主靖西队和罗城队。
东道主拥有的优势不仅仅在于主场,也在于拥有两个外援名额的“特权”,今年为广西大秦拿到全国业余男篮赛冠军(NBO)的强援刘以生、翁德隆由此出现在主队阵中。不过实力明显逊色的罗城球员并未缴械投降,开场后一度领先对手。但随着比赛进行,整体实力更强的靖西队将分差逐步拉开,半场结束时比分是49∶37,下半场波澜不惊,最终东道主以89∶75轻取开门红。
赛后罗城球员并未过多沮丧,毕竟总决赛的“门票”来之不易。在此前的四个月间,南宁、百色、河池、崇左4大赛区进行了声势浩大的预选赛,在一系列对抗激烈的海选过后产生了参加总决赛的28支队伍。从分赛区脱颖而出的420名球员分成男子组(16支球队)和女子组(12支球队),在靖西三个场馆里分别进行小组赛和淘汰赛,23日将产生今年的总冠军。
“小聚会”变成“大派对”
广西民间篮球运动热度非凡,万村篮球赛常年举办,县级篮球联赛也已经连续四年上演,在这些赛事当中,“拔群杯”是不折不扣的“长辈”。在现今举办的篮球赛事中,没有谁比它的资历更老,家世更深——由东兰、巴马和凤山三个革命老区联合发起的“拔群杯”篮球赛始于1985年,此后每两年举办一届。
18日晚,在靖西体育馆里,南宁篮球协会主席邓琨光注视着场上的攻防转换与风起云涌。早在1989年他就以裁判的身份参与过“拔群杯”,并见证着这项赛事的变迁,“当时广西还有专业篮球队,‘拔群杯’汇聚了不少专业和退役篮球运动员,他们和一众草根高手同场竞技,露天的球场围满观众,场面盛大而热烈。”邓琨光说,“那个年代的民间比赛不多,‘拔群杯’是重要的竞技场,虽然冠军没有奖金,但球员们仅凭热爱与荣誉感就会全力以赴。”
但在1991年马山县承办第四届赛事后,在民间拥有大批支持者的“拔群杯”因场外因素中断,一度销声匿迹。直到2009年,借着纪念韦拔群诞辰115周年活动的契机,赛事才在各方努力下于东兰县恢复举办,并改为每年举办一届,此后民间的草根篮球赛事开始不断涌现。
2010年,“拔群杯”篮球赛被列为每年广西体育节的常规节目,由自治区体育局和举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逐步扩充规模,参赛面覆盖了南宁、崇左、百色与河池四地的二十多个市县,最早的“小聚会”变成了28支球队的“大派对”,由各市县轮流做东。
品牌赛事需要再定位
汇聚了全世界精英的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已经连续10年在乐业上演,近年来平果曾多次承办国际网联巡回赛、中国-东盟篮球邀请赛,这样的缩影正在反映出一个现实:国家级、国际级赛事正越来越多地在区内各地落地生根,不再是几个中心城市唱主角,各市县也有抢戏的雄心和实力——在接踵而至的大赛面前,坚守传统的“拔群杯”似乎也需要一次重新定位。
很多人认为,“拔群杯”在和其他赛事的横向比较中短板明显:与广西县级篮球联赛相比,它因主要面向革命老区而失去了更广泛的参与度;和高水平外援扎堆的南宁篮球联赛相比,它对参赛球员的户籍有严格认定而无法实现更高的竞技水准。
这些先天的劣势很难补强,但在广西社会体育发展中心主任林敬华看来,全民健身的开展不仅仅需要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推动,也需要打造自己的经典品牌——传承,同样是广西体育的风向标,“‘拔群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革命老区的一张名片,它不仅仅是一项篮球比赛,也是一次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精神的纪念活动。”林敬华说。
在“拔群杯”恢复后参与了全部赛事执法的裁判长杨敏则表示,在官方扶持下,一年一度的赛事对于参赛地区而言意义重大:在红军当年的进军路线上,“拔群杯”成为一年当中参与人数最多的篮球赛,筹备工作对当地篮球运动的普及开展,以及场馆硬件的提升都有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的维系,篮球爱好者需要一个稳定的交流平台。”
当然,如何更好地凝聚平台的人气,为经典品牌增添新鲜元素,依然是这项传统赛事待解的课题。目前的一个共识在于,首先要让“老前辈”稳定地走下去,才可以慢慢拓展出新剧情,从中衍生球迷喜闻乐见的“恩怨”和“情结”——由此招徕更多目光注意,得到更多的受众认可。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