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8元津贴助红瑶女童进课堂,拍140多幅照片挣来6年学费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初冬的白云乡,群山绵亘,静静的贝江水婉转萦回。和煦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得通亮。

  “十二样的藤呀,依啰喂依啰喂,你说哪一朵最长,我说什么都比不上武警亲人的情谊长……”每天早上晨读时,美妙动人的歌声就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的大瑶山里回荡。“武警红瑶春蕾女童班”(以下简称“红瑶女童班“)的学生们,唱着这支耳熟能详的班歌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这首班歌已经传唱了20多年,而“红瑶女童班”能够延续至今,怎么也绕不开一个人的执着与付出——中共十九大代表、武警广西总队柳州市支队政委何方礼。25年前,还是一名普通战士的何方礼逐村逐寨、挨家挨户地劝学助学,破除了红瑶群众“女不读书”的陋习,至今帮助458名贫困女童圆了读书梦。

  这里,出了红瑶第一位女教师、第一位女军人、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第一位女干部、第一位女企业家……

  21元津贴分成3份 助红瑶女童进课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白云乡,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最穷的山乡之一。白云深处,居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瑶族支系——红瑶。多年来,闭塞与贫穷,成为红瑶人通往外部世界的两座大山;学校和教室,则是一代代红瑶女梦中才能走进的殿堂。

  1993年的“五四”青年节,时为武警融水中队战士的何方礼第一次进瑶山,参加中队团支部组织的“进瑶寨学雷锋”助学活动。这就是瑶寨吗?何方礼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许多木楼依然盖着杉树皮,一些人家的房子摇摇欲坠;不少人家早已是仓无颗粒,有的全家四五口人,只有一床千疮百孔的被子;而失学在家的女童拖着长长的鼻涕,或在溪边放鸭,或在山坡放牛……

  “村里面那么多到了上学年纪的女孩,怎么都待在家里?”何方礼找当地村干部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孩子都是没钱上学的,而“女不读书”的陋习也早已深深印刻在红瑶人的传统观念里。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当地县妇联、教育局也曾作出过努力,在1988年创办了“红瑶女童班”,但因经费不足,已经入学的女童也面临集体失学。

  何方礼流泪了。这位从四川大巴山区走出来的汉子,想起了因家贫自己一度辍学的痛苦经历,想起了一次次慷慨解囊,让自己重新拿起书本的班主任。

  从瑶山归来,何方礼在部队提出了“少吸一包烟,圆一个红瑶女童读书梦”的倡议。刚开始大家不理解,当他对战友讲述了红瑶女童的不幸后,大家都积极加入到了助学的队伍中。经过反复盘算,他制定了一个“个人节约计划”:每月21元的津贴掰成3份——8元资助红瑶女童上学,8元寄给正在读书的妹妹,5元留作日常开销。

  何方礼知道,这几元钱分量很轻,但关键时刻或许就能将一个红瑶女童黯然跨出校门的脚步重新拉回课堂,或许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真情唤起社会爱心 执着改变陋习观念

  面临“散伙”的“红瑶女童班”,在何方礼和战友们的努力下,重新办了起来。其间,一有空,他就往山里跑,做村民工作,教孩子说普通话,上军体课,讲卫生常识。他的衣袋里常常揣着一个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女童班每个学生的情况:谁住哪个村,家里几口人,经济状况怎样,就连上学要爬几座山过几条河,都记得一清二楚。

  然而,这条助学之路如此艰辛,仅凭热情和个人力量还远远不够。1996年上半年,何方礼在江西南昌参加预提干部集训期间,接到时任白云乡中心小学校长谢永强告知,“红瑶女童班”因经费不足面临停办,50名女童将集体失学。

  集训一结束,何方礼连夜坐车赶回融水。来不及停歇,他和中队的指导员背着照相机深入瑶寨,拍了140多幅照片,组成了“红瑶女童的心声”大型图片展。此外,他还和战友们编排了题为《我要读书》的小品,到融水县城和柳州市演出。通过这些努力,红瑶女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筹集到的资金足以支撑一个班6年的学费。

  钱筹到了,但意想不到的状况又出现了。第二届“红瑶女童班”已开学5天,仍有15个座位空着。据学校老师反映,这个情况是家长传统观念导致的,认为女孩读书没用,即使学费全免、包食宿,仍拒绝将孩子送到学校。何方礼又进山了,一村一寨地走,挨家挨户地劝,但家长拒绝孩子读书的理由五花八门:有说家里缺劳动力的,有说读书无用的,有的甚至以“女儿还没学会织布,以后怎么嫁人”为由拒绝。

  何方礼意识到,要解决红瑶女童读书难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为了能和村民有进一步的交流,他自学桂柳话和瑶话,从村民喝酒这个族俗突破,自掏腰包买好酒菜,到村民家里喝酒唱歌,甚至扛起锄头和村民一起下地干活。渐渐地,当地的瑶族同胞不再把他当外人了。

  何方礼印象最深的是去九峨村戴金花家劝学。在路上,他遇到了当地少见的大雪天,十多里山路,他走了近5个小时。当满身泥水的何方礼一脸诚恳地站在戴家门口时,戴金花的父母不禁眼含热泪:“一个外乡人为了瑶家妹子读书这样劳神费心,我们再有天大的困难也要让孩子上学!”短短几天,15个空座又坐满了。

  “今天的女童是明天的母亲,一代母亲影响一代孩子,一代孩子影响一代历史。”何方礼说,如果你走进瑶山,看到那里的人们因为无知而贫穷,看到那里的女童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你就会明白我所做的一切。而改变女童的命运,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红瑶女到柳州支队看望何方礼。

  知识改变命运 红瑶女反哺社会

  12月19日,对于何方礼来说,是个开心的日子。这一天,第一届和第二届“红瑶女童班”的多名昔日红瑶女童相约来到柳州看望他。没有随手礼,没有隔代的尴尬,亦没有级别悬殊产生的距离感。

  “英花,你前段时间筹划的那个生态种养合作社办得怎么样了?老乡们都看着你呢。”在柳州支队大院的一棵榕树下,何方礼与几名已经外出工作多年的红瑶女孩就这样轻松地聊着,像久违的朋友,更像许久未见的亲人。

  18年前,陈英花曾是何方礼资助的一名红瑶女童。这些年,靠着上学掌握的知识和打工积累的经验,她慢慢学会了做生意,渐渐过上了好日子,成为融水当地的知名企业家,也是红瑶女童走出的第一位女企业家。创业致富后,她先后投入80多万元,把村里近10公里的公路修通,让白云乡白难村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

  这段时间以来,何方礼一直在和陈英花保持着联系,指导她筹办生态种养合作社的事宜。他们将通过产业扶贫,将村民种养的土特产包装成品牌,推向市场。何方礼准备前往北京出席党的十九大之前,他还和陈英花一道,专门带着群众腌制的酸笋前往柳州螺蛳粉产业园,与一家公司洽谈长期供笋事宜。柳州螺蛳粉是广西名小吃,酸笋是其中一味必不可少的配料。针对融水山区盛产竹笋的优势,何方礼想让贫困户集聚起来,通过产销酸笋创收致富。

  韦君玉是第二届“红瑶女童班”的学生,是红瑶女童里走出的第二名老师。韦君玉高考考上了广西教育学院,毕业后在南宁一所小学任教。2013年,她放弃南宁优越的工作条件,主动来到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中学做一名语文老师,而忠良乡距离金秀县城有60多公里,是金秀最偏僻的乡镇之一。2014年,韦君玉被表彰为全国“春蕾之星”。

  “何叔叔当年去找我读书时,我已经10岁,但只会织布和种田。如果没有女童班,也不会有我的今天,山里的孩子,需要知识来改变命运,所以我就来了。”韦君玉说,南宁这样的大城市,对她来说充满了吸引力,她何尝不想继续留下来工作,但她不能忘本,因为有爱心的帮助她才能走到今天,一定要竭尽全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接力一直传递下去。

  改变命运的是整整一代人。第一届女童班的凤秀娟,1999年应征入伍,成为当地红瑶人历史上第一位女军人,并荣立个人三等功;第一届女童班的兰芝玲,成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在呵护每一位新生儿的诞生中找到人生价值;第一届女童班的凤桂鲜,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曾经培育自己的母校——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校担任“红瑶女童班”的班主任,成为融水县历史上第一位红瑶女教师……

  “红瑶女童班”的出现让当地少数民族妇女的地位得到提升;那些靠读书走出大山的红瑶女摆脱了“只许内婚、不许外嫁”的枷锁,结束了延续千年的红瑶妇女不得与外族通婚的历史。

  何方礼说,当年的女童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发现她们更独立,更自信了。不过,比外在身份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来自红瑶女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如今,“红瑶女童班”已连续办了11届,家长们的观念也改变了,红瑶女童上学也有了保障,早就不需要再一户户登门劝说。他现在要做的是,尽己所能,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人物小传]

  何方礼,中共十九大代表,现任武警广西总队柳州支队政委,先后荣获“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希望工程奉献奖”“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中国儿童慈善奖”“爱心奉献奖”“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春蕾勋章”“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广西道德模范”等荣誉,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来源|南国早报记者 欧其锦 文/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