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什么时候进入人类家庭生活的?对于准确的时间节点,专家们各有看法,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两千年前,狗已经成为广西家庭中的“萌宠”了,这可是有一大堆文物可以作证的。
东汉年间的三合院重檐陶楼,呈现了当时的庄园生活场景。 广西博物馆供图
南方家犬的真容
出土于梧州市白后村的一只汉代陶卧狗,是一只典型的南方家犬——它乖巧地趴在地上,昂首、咧嘴、竖耳、尾巴上卷,贴于臀部。
这只陶狗的形态相当逼真,与现在的中华田园犬很像,神态稚趣。梧州人养狗的历史至少能追溯到东汉之前,当时养狗一是用于打猎,二是用于看家护院,因此古代有“一等田犬,二等户犬”的说法。
广西其他地方的养狗历史也相当悠久,人们对狗十分喜爱,在死后也要用狗雕像随葬。合浦县的风门岭汉墓出土了两件铜狗,经考证是西汉晚期的作品;合浦县丰门岭六号汉墓,出土了一批东汉早期的陶狗、铜狗;贺州凤凰岭汉墓发现了两件东汉晚期的陶狗;在贵港市深钉岭汉墓,也发现了一件东汉晚期的陶狗。
重现汉代家庭生活
在广西现存的文物中,狗不仅以单独的形象出现,还存在于“合家欢”式的陶制明器(指古人下葬时的随葬器物)模型中。
陶制明器是广西颇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文物,包括陶屋、陶仓、陶井、陶灶、陶圈、陶塑动物等,种类丰富、工艺精美、造型逼真。广西陶制明器最早出现于西汉中期,尤以东汉为盛,一直延续到南朝。当时的广西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生活殷实,进入城市和聚落发展的重要时期。
狗自然是陶制明器的重
要“配角”之一——广西博物馆馆藏的一个三合院重檐陶楼(东汉),长宽高约二三十厘米的小楼由前屋、后屋和一侧厢房构成。前屋正中设一门,一人持械守卫,左墙墙根处开凿了“Ω”形的狗洞,一只狗探首洞外。屋里有一个人在舂米,一只狗昂首趴在门边。
这件陶屋堪称东汉时期广西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在合浦县、贵港市、梧州市、桂林市等地的汉墓中,也出土过不少陶制明器。从它们身上,能清楚地看到当时广西流行的民居建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信息,有趣的是,在一些陶屋模型中,大多数在墙根处设有“窦洞”,方便看家护院的犬只进出。
可以想像一下近两千年前的生活场景——人们在屋里忙碌,有人在灶前生火,锅里还炖着一只龟(见贵港市孔屋岭东汉墓陶屋明器),有人在大瓮旁洗染衣物,有人在屋内舂谷物,猪、羊、牛、鸡、鸭等被圈养在陶屋内外(见广西博物馆藏五俑带圈陶屋),狗在屋里或坐或卧,或奔或走,是家庭的亲密伴侣。
西汉中晚期后,广西沿江沿海地区逐渐脱离水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东汉时期的农业经济更为成熟。象征庄园生活的陶屋明器,象征家庭生活的犬类形象,无不折射出广西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南国早报记者龚文颖、刘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