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宁明,许多人想到的就是花山岩画。花山岩画申遗成功,让宁明这座边境小城备受世人瞩目。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和抓住花山岩画成功申遗契机,宁明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森林旅游和乡村旅游业,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花山风光
1.花山“金花”,小金花蕴含大经济
探访点:宁明县金花茶产业示范区
2017年初,南国早报记者来到宁明县金花茶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八角林下,2300多亩金花茶正含苞待放。金花茶一棵树龄约3~5年、1.5米高的金花茶,每年可以生产1~1.5公斤鲜花,按360~400元/公斤出售,可以带来约360~600元收入。而基地的“树王”树龄在百年以上,每年产金花茶20~25公斤,收入近万元。
▲金花茶。资料图片
宁明县现代办陆宪副主任介绍,金花茶属喜阴植物,对海拔、阳光和湿度要求比较高。有别于人工创造的种植环境,宁明金花茶种植基地是广西乃至全球目前最大的天然林下仿野生种植金花茶的基地。亚热带丘陵地区茂密的山林,为金花茶种植营造了天然屏障,非常适合种植金花茶。
广西泰桂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黎力介绍说,宁明县约有30万亩八角林,公司下一步计划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在宁明县大面积推广金花茶种植,即公司为农户提供金花茶种苗和技术,由农户负责金花茶的日常养护,开花后再由公司统一回收外销。
▲套种在八角林里的金花茶。宁明供图
2.花山松涛,万亩荒山变“金山”
探访点: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宁明县花山松涛桐棉松产业(核心)示范区
桐棉镇是宁明县的一个边境乡镇,也是宁明县的林业大镇。以前,边民长久以来守着山林过穷日子。当地政府决定在山林上做文章,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村里的荒山变“金山”。
近日,南国早报记者走进宁明县花山松涛桐棉松产业(核心)示范区桐棉松示范种植展示区,只见一株株挺拔的桐棉松屹立山间,与名贵树种黄花梨错落有致地混种在一起。阵阵寒风吹过,松涛从山壑中和声四起。
▲挺拔的桐棉松。 宁明供图
宁明桐棉松是马尾松的种源之一,因母树产于宁明县桐棉而得名。桐棉松具有干形通直、材质优良、生长迅速、树皮较薄、产脂较多、较耐贫瘠等优良特性,高产工程林每亩年长达 2.31立方米,是其他马尾松生长率的10倍,深受广大林农的喜爱,广泛用于家具制作、化工原料等领域。
此外,桐棉松下的“林下经济”模式,在宁明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在桐棉松林下种植中草药、菌类等,养殖土鸡、土鸭、黄牛、黑山羊、中蜂等,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截至2017年,宁明桐棉松在当地种植面积达168万亩,在县外发展种植80万亩。
3.花山田园,聚集“绿色财富”
探访点: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宁明县花山田园(核心)示范区
寒冬腊月,记者来到宁明县花山田园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大棚内,却是一片生机勃勃。掀开大棚的“门帘”,一股热气平面扑来,好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红番茄、青辣椒、小黄瓜、紫茄子……惹得前来休闲采摘的游客们跃跃欲试。
▲尽管是冬天,农业合作大棚内一派生机勃勃。南国早报摄友俱乐部会员 江真摄
▲农业合作社生茶的无公害小番茄。
宁明绿田园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吴秀梅告诉南国早报记者,合作社从农户那里承租了300亩田地,长期聘用35名农民在合作社工作,实现了无公害果蔬的标准化、集约化种植。每年春节前后,是合作社最繁忙的日子,反季节生产的果蔬,主要销往南宁、山东和北京等地。
▲农民正在捆扎火龙果育苗。南国早报摄友俱乐部俱乐部会员 黄红锦摄
除了发展绿色种植外,花山田园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依靠田园休闲、果蔬采摘、亲子活动、农家乐、彩色创意稻田等资源,开发了相应的观光、休闲旅游产品。游客在采摘果蔬之余,还可以观摩示范区的农产品展示馆、农耕文化展示馆、观景平台。
▲赖江村村民与游客一起打糍粑。南国早报记者 唐辉吉摄
▲在宁明花山温泉酒店广场,游客们围着篝火跳起了舞。南国早报摄友俱乐部会员 韦文荣摄
宁明县副县长林莉介绍说,宁明县充分发挥花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名牌效应,整合各乡镇的特色产业和旅游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着力打造各类农业名、特、优、新品种。二是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农民以土地租赁、入股分红、投工投劳等参与其中,促进精准扶贫。三是创新“示范区+乡村旅游”模式,实现示范区由单纯种养业向提供生态科普、休闲旅游产品的升级。
▲农民通过民族艺术展示吃上了“旅游饭”。南国早报摄友俱乐部会员 黄平强摄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刘琼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