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南宁市将32所直属中小学校划分为四大学区后,南宁西乡塘区、邕宁区、高新区、东盟经开区、经开区等也公布了义务教育学区划分情况,其余城区的学区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在加紧制定中,预计3月底前全部出台。南宁市已经出台这些学区制方案各有何特点?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西乡塘区
城乡共同体模式的“升级版”
记者从西乡塘区教育局获悉,该城区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将城区119所公办中小学教学点划分成12个学区,其中城乡初中学区5个,小学学区7个。学区组建按照城乡学校搭配、强弱学校搭配,便于优质学校帮扶和带动薄弱学校发展,基本上由“1个龙头学校+2~5个优质成员学校+若干个薄弱学校”的模式组成。
该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实现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均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12年至2014年,南宁市区建立6个城乡初中共同体,采取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与各城区、开发区农村初中学校的“大联盟”交流,西乡塘区将这个模式坚持了下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次该城区学区制方案就是在“共同体”基础上的优化。
记者留意到,西乡塘区的学区制主要采取学校联盟形式和城乡帮扶形式两种,学区长学校与市区其他成员学校采取学校联盟方式,对农村学校则采取城乡帮扶形式。
高新区
南宁最早进行学区制试点的城区
高新区是南宁最早进行学区制试点的城区,记者从该城区获悉,早在2014年7月,该城区就进行了学区制试点。对其他城区来说,今年春季学期是试运行,今年秋季学期才开始正式运行。而该城区,学区制已经实行了3年多,目前的学区制方案也是完善成熟的方案。
当年,高新区根据辖区内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学校分布、距离远近等实际情况,将辖区内的中小学划分为三个学区,此后学区并没有调整,只是2016年、2017年将新建学校纳入到学区里。
与其他城区只“动”公办中小学不同,高新区的学区制实施方案中,9所民办学校也是学区制成员之一。该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民办学校也是义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城区希望通过学区制改革,提高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让民办学校就读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邕宁区
分两级组建学区
邕宁区根据城区各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师资配置、办学条件、学校分布、交通状况等实际情况,将所管辖80所学校(不含特殊教育学校和民办学校)分两级学区组建,即一级学区、二级学区。记者留意到,该城区一级学区4个学区,其中小学2个,中学2个,此外还有9个二级学区。
该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要分两级组建学区,是因为2005年邕宁才从县改为城区,因此该城区城市学校较少,没有那么多龙头学校带动农村学校。因此,该城区分两级设立学区,二级学区的龙头学校都是乡镇中心校,他们在学区制中有两个身份,既是一级学区的成员学校,同时又是二级学区的龙头学校,一方面他们有机会从优质学校学到先进管理经验,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扶持乡村完小和乡村教学点的任务。
东盟经开区
中学太少不设置中学学区
东盟经开区辖区内学校较少,共有1所公办中学,6所公办小学(其中中心城区3所,农场小学3所)。该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学区划分时,由于只有一所中学,因此不涉及中学的学区设置,3所城区小学分别是所在学区的学区长学校。
经开区
7所龙头学校各为学区长学校
经开区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科学划分为7个学区。学区内以1所优质的、规模较大的为龙头学校(学区长学校),紧密结合相对一体化管理的城区学校,帮扶提升若干所同学段的薄弱学校,组成“1+x+y”的学区管理模式。其中,该城区的碧翠园学校学区中,也都为9年制学校。
据了解,该城区与南宁市直属学校的学区制方案相差不大,将通过跨校兼课、支教、走教、轮岗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各学区每年教师交流轮岗人数达到本学区专任教师人数10%以上。
部门释疑
“学区制”不影响按地段入学
在采访中,部分城区教育局提到,近期南宁市的家长对学区制颇为关注,但在理解上有些偏差。实际上,学区制改革更多的是学校的管理改革,而不是招生制度改革。
有家长以为,学区制的“六统一”中,提到了学校招生的统一,就错误认为实行学区制以后,小孩可以任意报读学区制内的任何一所学校。也有家长担忧,打电话到城区教育局咨询,自己购买了学区房,希望小孩能到优质小学、中学就读,实行学区制以后,购买的学区房敲门砖是否还管用。
多个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学区制与市民口中的“学区”是两个概念,目前南宁市各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在招生时,还是实行单校划片方式,对现行的按地段划分入学没有影响。
老师“动”起来变成“学区人”
实行学区制后,能带来哪些改变?高新区教育局副局长曾雪丽给记者举了几个小例子,过去,薄弱学校对如何组建一个教学团队,怎么开班组会都不太清楚,推行学区制后,薄弱学校带着优秀团队到优质学校旁听行政会议,学到了过去“关起门”来的东西。同一个学区的资源共享后,有的学校想举办艺术节,但没有舞台,可以与附近学校联合举办活动;有的学校想组建足球队,但没有场地,可以带学生到其他学校进行训练。随着互相交流、学习,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也逐步得到家长认可。
不少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推行学区制需要多管齐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老师“动”起来,从“学校人”变成“学区人”“系统人”。西乡塘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城区打算开学后,再去早已试行学区制的梧州市和南宁市高新区“取经”。
“学区制肯定是今后教育的大方向,但目前市民的对它的期望值太高!”有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提醒,教育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推行了学区制,就能完全解决目前的教育不均衡问题。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蒋晓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