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上午,南宁市民王女士跟丈夫、儿子出门买零食和玩具,婆婆刚从早市采购回来,在厨房忙碌地择菜切肉。
王女士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为了方便团聚,自从结婚后,双方父母就约定,分头开车到小两口家,一起吃年夜饭。婆家离得近,娘家在几十公里外,但交通方便,年年如此。
按照惯例,上午采购、搞卫生、贴春联,下午娘家爸妈到达,聚餐守岁。但这天有点异常。刚跨出门口,王女士就收到了母亲的信息:“今天都没有一点过节气氛,特别冷清!”
王女士和丈夫一琢磨,也许是怪他们没在微信群里早早拜年?赶紧翻出表情包,发送了一连串新年祝福。母亲没吱声。
中午,王女士估摸着父母该出门了,就打了个电话。母亲没精打采地说:“我们不打算去南宁过除夕了,你们自己吃饭吧。”
夫妻俩大惊,连忙问原因,儿子也频频撒娇催促。母亲起初说肩膀疼,再说胃口不佳,最后逼急了,在电话里大喝一声:“楼上楼下的邻居,儿女都是大包小包扛回家,我们年年没人回来,家里黑灯瞎火的,像什么过年!”
王女士恍然大悟——其实早在半个月前,父母就透了几次口风,可谁也没仔细领会。这下好了,爆发了。
王女士和丈夫当机立断:马上收拾年货和菜品,所有人到娘家吃团圆饭。公公和婆婆也很开明,一口答应,并表示之前考虑不周,没有体察到亲家的想法。
王女士的母亲却反应激烈:“不用回来,别折腾!”并强调自己没有逼迫儿女回家陪伴的意思。王女士决定不再理会这种扭扭捏捏的表达方式,下午打包妥当,5个人浩浩荡荡开车出发。
路上,王女士看到母亲开心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大意是女儿女婿和亲家不怕麻烦,特地赶回来一起共度除夕。
车尾厢里,装着一大桌年夜饭——煮好的白斩鸡、扣肉、整鱼、烤鸭、羊肉煲、鱼生、青菜和各种调料,挤在锅盘里叮当作响。
王女士夫妇有些歉疚:“确实很久没有回家陪伴父母了,平时总是他们开车来看我们。父母老了,更需要儿女的主动陪伴。”
车尾厢里的肉菜,原样挪到了另一张餐桌上。当晚的团聚做足全套功夫:祭祖、吃饭、饮茶、看春晚、拍全家福。席间,大家还商量以后轮流到婆家和娘家吃年夜饭。丈夫特地多拍了各种场面的照片,供父母广发朋友圈。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龚文颖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