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夕,陶建明回到全州老家,为村里200多位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1000元红包及礼物,并请老人们吃饭,这已是他连续第28年为村民发放春节红包。
28年前,21岁的陶建明回乡过年,震惊于村民的生活依然贫困,当即把带回去的钱全部给了贫困村民,并表示“以后每年过春节,我都会回来给村里老人发红包”。在村民们看来,这不过是一句客套话,但他把这句话当成了诺言,年年给村里老人发春节红包,一发就是28年。
一句“客套话”成诺言
陶建明出生在全州县永岁乡双桥村委陶家村,家中兄弟姐妹多,特别贫困,村子还曾遭洪灾导致粮食绝收。为了生存,陶建明一家曾经外出乞讨,在邻里、村民和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下渡过了难关。
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虽因家贫早早辍学打工,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陶建明凭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在南宁开办公司,闯出一番事业。
1990年春节,陶建明回乡过年,听到村里一名老人说“哪有钱买年货,连油盐都买不起”,他当即把带回去的钱全部给了贫困村民,自己只留下回城的车费。他对村民们说:“以后每年春节,我都会回来给村里老人发红包。”
村民们都以为这是他随口说出的客套话,没想到,陶建明却当成诺言,言出必行。
一诺千金坚持28年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那时起,陶建明每年回家过春节,都要和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吃团圆饭,并且亲手给老人们每人发一个红包。这个习惯坚持至今,赚得多他就多给一点,赚得少他就少给一点,但他说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
2018年春节前夕,陶建明再次回到家乡,给200多名本村和附近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1000元红包及一份新春礼物,还为在抗洪中不顾自己安危奋勇救出3个孩子导致自己残疾的村民蒋顺秀发了2000元红包。这一次就发了20多万元的红包。这已经是他连续28年为村民发放春节慰问红包。他说,1000元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有的人,1000元就能过上一个有菜有酒的富足节日。
▲陶建明给家乡老人发春节红包。 受访者供图
不仅仅是发红包
当然,陶建明的公益之路并不仅仅是给村民发红包,还有更多。
2004年,他偶然得知平果县一个叫更力屯的地方十分贫困,电都没有通。在与当地政府部门协商后,他出资100万元,为村民们建起了一座移民新村,并于2005年帮助全体村民顺利搬迁。
2012年,他与广西医科大学建立“陶建明奖学金”,一次性捐赠50万元,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医学学生。
2014年,他出资100多万元建设的大型养老院在全州落成,让家乡的人能够老有所居。
2017年,他一次性向广西大学捐赠200万元奖励优秀学子,并表示“希望获得奖学金的同学也学会感恩,所以特别要求每一位获奖学生,都要拿出奖学金的10%用于帮助他人,以此培养他们做慈善的思想和行动。”
多年来,他在广西多所高校、企业举办公益讲座,以自身的力量在学校和企业家群体内推行慈善思想,把更多的人吸引到扶贫济困的队伍中来。他还经常去麻风村和敬老院,和老人们同吃同住,给他们解决困难。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陶家村的人说,陶建明对家乡的贡献很大,出资为家乡修路、建文化中心,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逐渐得到改变,村中老人都亲切地称他为“陶家村的好儿子”。
80多岁的蒋鸾英说起陶建明赞不绝口:“他对村里老人很贴心,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在我们这里,他可能不是最有钱的,却是最受尊敬的。”当地一名干部说,在陶建明的影响和带动下,孝老敬老在陶家村及附近乡邻蔚然成风。
20多年来,陶建明捐出的爱心善款已超过千万元。回首走过的慈善之路,陶建明遇过困难也受过质疑,但他从未后悔。对于今后的慈善计划,陶建明并没有太具体的安排,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多赚一点钱,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真正的快乐是尽我所能去帮助需要的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使多少人受益。”陶建明说。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王世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