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说起公益救援,不得不提南宁市蓝天救援志愿者协会,在多次重大救援中,都会发现他们的身影。该协会创建几年来,参与了150多次抢险救援,获得了各种荣誉。
接到救援电话就出发
2017年11月21日,三名桥梁检测人员在对三岸大桥进行检测时,因乘坐的检修车辆发生故障,不慎掉入邕江(南国早报2017年11月22日A5版报道)。
“接到海事部门电话后立即赶了过去。”南宁市蓝天救援志愿者协会创始人赵国粮说,他们的装备有声呐探测、水下视频等,都比较专业。他说,当时属于枯水期,水下可视度比较清晰,通过水下视频可以看到一名失踪人员的反光衣,但十几个打捞锚同时工作,就是钩不住捞不上来,后来大家判断,可能是因为遇难者处在水底的一个坑洼处。
最后,三名遇难者遗体都被打捞上来了。赵国粮说,在一些救援行动中,除了搜索失踪人员,还包括对失踪人员家属的安抚,“有的失踪人员连续几天找不到,家属非常着急,一旦失踪人员的遗体被打捞上岸,有的家属甚至会磕头感谢”。
参与抢险救灾150多次
蓝天救援是一个全国性的公益联盟,有统一的救援热线。赵国粮,1977年出生,之前的工作是给超市供货的业务员,现在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2011年,赵国粮的团队一成立就加入了该联盟,第二天就接到了救援任务。
“那是一个寻找失踪人员的任务。”赵国粮说,因为台风带来强降雨,南宁市北湖路万秀村内一条道路被淹,一名骑车的少年被水冲走。连续搜救了几天,最后确认遇难。
蓝天救援的主要内容有抢险救灾、赛事保障、减防灾教育。从最开始的十来个人,到目前注册队员有200多人,预备队员有300多人,队伍不断壮大。所有的队员全部是兼职,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在这些队员中,有超过100人拥有包括急救、无线电、船舶驾驶、绳索、消防工程、潜水等各类专业证书。几年来,他们参加的抢险救灾活动有150多次,包括鲁甸地震、海南岛威马逊台风、东方之星沉船、深圳光明新区滑坡等大的救援行动。
除了少数企业邀请的商业行为,蓝天救援的救援行动都是纯公益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像三岸大桥救援,他们还要自己承担油费等。协会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网络众筹和接受捐赠。
▲救援队平时会从实战角度去训练,图为赵国粮(左)在训练中。 受访者供图
灾民的纯朴让人感动
为什么要做公益救援志愿者?说到这个问题,赵国粮很感慨。
“当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通过媒体看到,很多志愿者一腔热情奔赴灾区,结果去到灾区以后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连自己的口粮都不能保证,反而增加了救援的负担。”他说,从那时起他就在想,一定要组建一支公益救援队,“如果再有灾害,我去的时候,绝不能发生这样的状况。”
2009年,赵国粮首先加入南宁一家公益救援组织。在这家组织学习了一年多以后,2011年他创立了南宁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后来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名字为南宁市蓝天救援志愿者协会。
鲁甸地震时,赵国粮以中国红十字赈济救援队队员身份赴灾区参与救援,在灾区负责管理仓库、发放物资,以及协助搭建临时帐篷、修建移动厕所等。
赵国粮说,有些受灾的农户,把自家种的水果一筐筐放在路边,上面写着“救援人员免费食用”字样,那一幕让人看了流泪。“他们自己都遭了灾,心里还想着别人,展现的是他们最纯朴的一面,让人感动”。
人人平安是最大心愿
“一开始没钱、没装备、没技术,就是有一种信念,觉得这是在做好事、在服务社会,再说简单点,就是学雷锋,正是这个信念,让我一直走到现在。”赵国粮说,今后将以国家队为榜样,在技术、装备、标准上力求更好。
技术再好,装备再好,很多时候却无法救出鲜活的生命。这些经历让赵国粮心情沉重。他认为,在做好抢险救灾的同时,会加大减防灾教育的力度,把工作做在前面,把预防做在前面。“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灾害事故,让每个人都平安,才是最大的心愿。”他说。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王世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