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跟早报记者看震后10年:从悲情之“川”到希望之“川”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5月6日下午,阳光洒满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离“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纪念日还有几天,南国早报记者跟随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的“十年看巨变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四川行”采访团,来到了这里。

▲采访团在北川遇难者公墓鞠躬,缅怀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1
“空城”述说惨痛往事

前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路上,道路两侧有很多巨石,都是10年前地震中从山上滚落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北川以毁灭性打击,在地震中,北川县城老城区80%的房屋、新城区60%的房屋倒塌。1.5万多人遇难,4000多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585.7亿元

老县城具备了地震中所有元素,能够为后人研究地震提供非常完备、丰富的资料,所以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国家5A级景区——北川羌城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令人震撼。

下车后,采访团沿当年的街道一路前行,满眼俱是残垣断壁、支离破碎,述说着惨痛的往事。一栋学校宿舍楼的阳台上,拴着逃生的床单;一间屋子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巨大的婚纱照。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令人震撼。

前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既有祭奠亲人的,也有前来缅怀地震中遇难同胞的。遗址前的提示牌上写着“近两万同胞在这里遇难,请低声细语”。

因为地震伴随着山体滑坡,老县城很多建筑被山体和巨石深深掩埋,有的被推出原地数十米,以至于在救援结束之后,还有很多遇难者的遗体没有挖掘出来。  

是的,请轻轻的,不要惊扰这些在这里长眠的北川人。



2
悲情不会被遗忘

右侧山坡上,有一面飘扬的国旗和一个残破的篮球架。因为学校紧靠大山,地震时校舍顷刻间被滑落的巨石掩埋,师生伤亡惨重,只有正在篮球架下上体育课以及在北川县委礼堂参加全县青年创业表彰大会的少数学生幸免于难。

▲北川中学初中部茅坝中学的遗址,只有废墟上格外耀眼的五星红旗和一副篮球架,表明这里曾经有那么多活跃的身影。

篮球架旁,红旗之下,曾经是北川中学初中部茅坝中学的操场。地震时,这个校区共有师生287人,当天,除了60名到老城区县委礼堂开会,以及23名正在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学生和一名老师,其余的师生在30秒内全部被埋,至今长眠在巨石之下。

▲北川中学初中部茅坝中学的遗址。

有个遇难学生叫贺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的母亲不相信儿子回不来,每年都在废墟之上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想对儿子说的话,以及自己的手机号码,希望有一天长成小伙子的贺川会拨通手机,又喊“妈妈”。

地震中,曲山小学整栋教学楼都被山体崩塌的巨石埋压,7岁的冯瀚墨和同学们的遗体至今未能挖出。冯瀚墨的父亲、33岁的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不堪丧子之痛,一年后在家自缢身亡。自杀前,他在一篇文章里说,希望儿子在天堂口等着他,还让妻子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曲山小学的皂角树下,爸爸将永远地陪着你,不弃不离……”

4000多具遇难者的遗体,被集体安葬,这里后来建成了北川遇难者公墓,成为震后北川人祭奠逝去亲人的公共场所。在这里,采访团成员们向北川地震遇难者三鞠躬,眼噙泪水,献上黄色的菊花,缅怀地震中的遇难同胞。

▲北川遇难者公墓。

▲采访团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3
重生十年,感恩同在

老北川令人震撼,新北川让人振奋。

地震3年后,在距离老县城23公里的安昌河畔,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采访团的车驶过城中,媒体人纷纷举着照相机或手机拍摄:古朴典雅的建筑,纵横交错的道路,蜿蜒曲折的河流,疏密有致的绿化,一座座羌风浓郁的现代居民小区,在如茵的绿地和宽阔的大道间排列。



北川新县城是2011年全面建成交付的,由山东省援建,所以北川新县城最主要的大道就叫山东大道,表达了北川人民对山东人民的感激之情。北川新县城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的区域中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总投资超过153亿元。它不仅成为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也代表着中国未来城镇的发展方向。

一切欣欣然,一切都是崭新的、现代化的,美丽又美好,生机勃勃。代表着羌族的图腾又重新绘在了门头、墙壁。再大的灾难都会过去,人们已经渐渐从阴影中走出。

生活在继续……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黄乒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