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找一家“哑巴理发店”,剪头发的时候,不用被推销套餐,不要求办卡,也不会强行“尬聊”。
只好好理发不说废话,这种理发店,真的存在……
在南宁,就有这么一家开了近70年的老理发店,隐匿在市中心,连招牌都没有,店里的师傅都是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不推销不办卡也不尬聊。
就这样一家“佛系”理发店,如今就要停止营业了……
这家没有招牌的理发店,藏在离朝阳广场步行3分钟不到的北宁路上,“低调”的铺面让你一不小心就会错过。
小小的理发店里,整齐罗列着七张老式金属理发椅,扶手上脱落的斑斑锈迹,像年轮一般彰显着它的“年纪”。
30多摄氏度的炎热下,里头仅吊着几台老式风扇,可是一进门,浑身的燥热仿佛就在这些“吱呀”的旋转声里,消失殆尽。
衣着“时新”的南哥竟然有一瞬间觉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
也许是看出了南哥的局促,理发的阿姨淡淡地同南哥说道:我们这里不洗头。
理发店里怎么会不洗头呢?
“我们这里和外面的发廊不一样,我们没有那种头部按摩的。”
理发的阿姨指了指墙角边砖砌的水池,“你看,我们这里只能弯腰冲头,一两分钟的事,做什么洗头生意呀。”
的确,这里与我们常见的理发店相比,实在是“与众不同”。
这家理发店没有高档的装修,四周的摆设都透着上个世纪的风格,在这里时光仿佛静止在那个年代,每个摆件里都藏着一丝模糊的童年记忆。
这里没有繁复精致的理发工具,理发师只用简简单单的齿梳、剪刀、推子、剃刀还有一把电吹风,就能服务绝大部分顾客的需求。
店里的阿姨告诉南哥,这家理发店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营业了,至今有近70年的历史。
她二十多岁就来到这里,一干就干了几十年,这里之前属于南宁市第二服务公司,现在却是“自己管自己”。
谁能想到曾经这个“第二”集体下的理发店,有着辉煌的过往,在中山路、解放路、七星路、当阳街、桃源路、肉联厂……都有它的分店。
这十几家分店遍布南宁的繁华街道,如今只剩下北宁路这家还在营业了。
店里的员工仅有她们四个,也许是每天都做着称手的活计,精神奕奕的她们,一点也看不出是已经退休的工人。
“每天在家也无聊啊,不如找点事情做。”阿姨冲南哥腼腆地笑了笑,“本来做的就是这个,接着做也挺好。”
几十年如一日,阿姨们遵循着当年的传统模式,一丝不苟地继续工作着。
墙上挂着斑驳的大铁板是她们的工分表,上面挂着标有不同号数的铁牌,这些铁牌分别代表她们每个人,每完成一天的工作就把铁牌移动一个铁钉。
小小方寸之间记录的是她们的日日夜夜。
尽管是非周末的下午,店里时不时会进来一两个客人。
来这里的大多都是老熟客,不需要过多的招呼,进来就往自己习惯的位置上一坐,理发的家伙也随后到了。
给男士修剪头发通常非常快,也许是少了那些多余的“花式”,不消十分钟就完成了。
别以为时间短,干活就不细致,给客人剪头、剃须,样样都不少,件件都用心。
就拿剃须来说,阿姨们会把泡沫打在客人下巴甚至是整个脸颊,剃掉胡须的同时,还会细心地将脸颊两侧的杂毛一并清理干净,人也因此变得清爽很多。
躺着剃须的顾客,皆是一脸享受。
我以为这样的老店只有本地人才知道,而闲聊时,我却发现有位顾客操着外地人的口音。
“我一直都在这理发,我到南宁多少年,就在这剪了多少年。”这位老顾客对这家理发店的感情溢于言表:“每个月我都回来,有多少年我自己也记不清了!”
理完头发的他比刚进来的时候精神了许多,他摆摆手和南哥说道:“别看外头那些店装修豪华,真正的手艺还不是从这里出来的?”
客人结账走了,阿姨转身在桌上的“账本”记了个数,上面写的几乎都是“17”,阿姨回忆道:“我刚来这里的时候理发费是3毛,现在物价涨了,‘理加洗’就收17块。”
尽管理头发的价格相比十几年前翻了几十倍,但这个收费仍是附近几条街最便宜的。
其实除了平常的理头,周末也会有阿姨来这边烫头发,这个看似“老古董”的烫发机,不知烫出当年多少时兴的发式。
“店里很少有年轻人来了,基本上都是这些上了年纪的老熟客。”阿姨说起现状,语气里透着一丝无奈。
“且不说年轻人都喜欢新潮,这两年连老顾客都来得少了。”
住在附近的街坊邻居,都喜欢到店里聊天叹茶,但真正上门的顾客,一个月里也就二十来个。
这家店拥有那一代人独有的“坚持,真诚,淳朴”的精神,静静地伫立在北宁路一角,看着人来人往、世事变迁,却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和初心。
阿姨说,听说这家店的铺面可能要转让了,这家开了近70年的老店也面临关门散伙了。
一些传统终究抵不过时光,但这里拥有几代人无法替代的情感,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店员和顾客的青春记忆。
有时候南哥真希望时光慢一点,能再看这些“老朋友”多一眼。
如果你有时间路过这里,请你静悄悄地去,不要打扰这份宁静。
有时候最好的问候不需要热烈的言语,不妨坐上老座椅,在阿姨的巧手下,静静感受时光的流淌。
文 末 互 动
欢迎大家在留言里向我们爆料
你身边那些渐行渐远的
老店 老街 老行当
南宁城市的温度、人情味往往藏匿在
这些不起眼的旧时光里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