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粮食,但很多市民都不太了解,粮食从田地到餐桌的过程中要经历什么。6月23日,中央储备粮南宁直属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宁库”)举办2018年“走进中储粮,感知中储粮”开放日活动,不少市民第一次实地感知新时代的“大国粮仓”,见证中央储备粮的现代管理。
玉米是广西人熟悉的粮食,存在南宁库的玉米基本都来自东北,经历了长途跋涉。在中储粮仓库,参观的市民看到一个方形的仓库。据介绍,仓库长50米,宽21米,里面装的玉米有6米高。工作人员称,在收购现场,他们都带着一台机器对玉米的品质进行量化分析,品质达到一定要求的才能被收购。玉米入库前,还要进行除尘、除灰等多种检测。
广西本地不种植小麦,但在南宁库,它也是必备的主要粮食之一。南宁库总经理刘华锋称,目前南宁库存放着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粮食,存量可以保证几百万人一年不饿肚子。这不单只是战略需要,因为在和平时代,储粮也是国家平抑粮价的保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丰收之年市场粮价下降,国家粮食收购不减价,农民的收入有了保证;如果遇到灾害之年,粮食紧缺,那么国家就会开仓放粮,抑制粮价飞涨的局面。
南宁天气湿热,如何保证储存粮食的质量?技术人员介绍说,粮食也跟人一样,受不了湿热高温的天气,因此,每年4月份,粮库就要开空调了。粮食堆里还均匀地插上了“体温计”,管理员会根据温度计来查看粮食的“健康”情况。如果出现局部“发烧”,管理员还会对“生病”的粮食进行“诊断”。“发热一般由两个问题引起,一是生虫了,虫子聚集呼吸,让这个位置温度升高;二是湿热,水分大”。如果是生虫,工作人员就会往这个仓库加注氮气,让虫子窒息死亡。如果是水分过多,那么就需要“插管”通风。
▲小市民在参观活动中积极互动,分辨各种粮食。
此外,每粒粮食在仓库呆的时间都有限制,如玉米最多只能在库里停留两年。届时,这些粮食就会被放出“宫”,成为各种食品原料,进入餐桌。
来源丨南国早报 记者李俭芹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