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下称“救护中心”)之前接收了走私入境的34只穿山甲,其中有32只活体,但两个月内这批穿山甲陆续发病和衰竭死亡,此事引发质疑。8月6日,自治区林业厅对媒体回应称,相关携带高致病病毒的穿山甲冻体样本,正由中国军事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对方尚未出具检测报告,“待条件成熟,将主动予以公开”。
缘由:穿山甲死亡引发质疑
8月6日,该救护中心主任廖河康说,去年8月17日,钦州海警向自治区林业厅移交了其查获的走私入境马来穿山甲34只,其中活体32只、死体2只,“由于该批次穿山甲被人为灌食,且处于高度应激反应、拒绝进食状态,再加上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多方面原因,尽管我们在救护过程中采用了输液、给药、补食等多种措施,但仍陆续发病和衰竭死亡。接收当天只剩下30只活着,去年10月22日最后一只死亡。”
今年4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称“绿发会”)向自治区林业厅提出申请,要求公开这批穿山甲的救护信息。
自治区林业厅当时表示,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规定,绿发会提出的病毒致病级别,以及会造成哪些危害这一事项,不属于政府公开信息,应属于咨询性质。此外,根据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除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可以发布动物疫情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发布。
今年7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撤销了自治区林业厅对绿发会的回复,并责令该厅重新作出答复。
近况:冻体仍在冻库中存放
据介绍,执法单位查获穿山甲等野生动物后,经过迅速取证,将移交给当地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报自治区林业厅批准后,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移交到救护中心救护。救护成功的穿山甲,主要用于种源保育;死体穿山甲(包括甲片)则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在该批次穿山甲中,有33只携带高致病病毒。为此,绿发会要求自治区林业厅出示相关检测报告,告知病毒名称、危害、检测机构。
8月6日,记者在救护中心看到,该批次穿山甲的冻体仍存放在冻库中。廖河康说,相关样本已由中国军事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检测。因相关病毒对穿山甲的危害还在研究中,对方尚未出具检测报告或研究报告。待条件成熟时,自治区林业厅将按照要求主动公开相关信息。
部门:“绿发会的要求不符规定”
此前,网络上有消息称,自治区林业厅曾拒绝国际救援力量对穿山甲的帮助。
自治区林业厅表示,邀请国际救援力量属绿发会单方面的行为。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依法对野生动物进行救护并做出相关决定。同时,绿发会在申请参与救护穿山甲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不科学和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一是将救护的穿山甲放归在湖南省舜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中华穿甲山保护地,二是到有人私自在广西边防某营地建立的穿山甲保护地放生。
对此,自治区林业厅认为,该厅收容救护的穿山甲均为马来穿山甲,属外来物种。根据规定,外来物种放归自然须经科学论证和审批。另外,马来穿山甲属热带物种,在我国没有分布,如不经科学评估论证,随意将之放生,极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土著物种及其栖息地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对放生区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温度低于10摄氏度,对于穿山甲来说,就是一道天险。”自治区林业厅保护处副处长张振球说,马来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区域,广西和湖南均没有分布记录。廖河康介绍,救护中心每年为穿山甲舍区加热的电费,就超过10万元。
自治区林业厅表示,广西的气候无法使马来穿山甲在野外安全越冬,湖南更不可能。另外,在边防营地建穿山甲保护地,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救护要求和军事设施管理规定。因此,该厅拒绝了绿发会的要求。
释疑:救护穿山甲是一道难题
据自治区林业厅介绍,救护穿山甲是全世界公认的难题。这是因为:穿山甲食物单一,主要采食白蚁,天然饲料难以获得,而人工替代饲料仍在摸索中;它生性胆小,应激性强,被人捕获后基本拒绝进食,大部分都因脱水和饥饿而死。同时,这种动物的机体形状和生理机能特异,患病时给药困难;如果贩卖前已被灌食难以消化的物品,会导致消化系统严重破坏,再经过长途运输,对其损伤很大。另外,由于救护任务繁重,救护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贩卖者一方面为了增重多卖钱,另一方面也不希望你救活它后建立种群,只要能活一个星期运到境内就可以了,不然他们生意不好做。”廖河康介绍,被解救穿山甲的排泄物中,常混有水泥、玻璃碴、碎石、铁砂等40余种杂质。
张振球说:“近几年我们截获的穿山甲,99%都被灌过(难以消化的物品),所以救活的成功率比较低,它整个机体已经很衰弱了。”
[相关链接]今年已收容穿山甲248只
据张振球介绍,穿山甲是独居的夜行动物,它们受到威胁后会本能地蜷成球状,而不是逃离盗猎者,这导致穿山甲种群极易受到盗猎的破坏。
记者在该救护中心穿山甲舍区看到,避光木箱里,一只穿山甲正蜷缩着睡觉。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闫鼎羽曾撰写论文分析这种睡姿:这可能是“抱团”取暖的一种姿势,也是自卫的姿态,也可能是穿山甲幼仔吃妈妈奶的姿势。
在这只穿山甲的怀中,记者看到了一只刚出生20天的小穿山甲。受到打扰后,它挣脱了妈妈的怀抱,胆怯地望着来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救护中心救护成功的马来穿山甲中,最长的存活时间已有3年。截至7月31日,今年该中心已累计收容救助穿山甲活体21批次248只,且全部为马来穿山甲;目前存活84只,繁育存活6只。在此基础上,已成功繁育出子二代(获救助穿山甲产子后,再繁育出的后代),救护成功率达34%。 (张文卉整理)
来源 | 南国早报记者张文卉、实习生覃春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