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其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青少年游戏成瘾。不少家长也为孩子沉迷游戏而烦恼,如何才能让孩子走出“游戏坑”?看看专家怎么说。
烦恼
孩子为玩游戏
想尽各种办法
当天上午,自治区人民医院举行了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义诊活动。义诊现场,不少家长一脸焦虑,前来咨询专家“孩子深陷游戏无法自拔怎么办”。
市民熊先生的儿子小熊刚上初中,为了玩游戏,跟家长展开了一系列的“斗智斗勇”。学校要求在校期间上交手机,小熊偷偷地弄到另一部手机,一部上交,另一部用来玩游戏。
没过多久,两部手机的事情败露了。小熊又想了别的办法,放学后争分夺秒去网吧玩游戏。为此,他特地向同学借了一辆电动车,以求节省路上的时间,能多玩一会儿游戏。
家长还是发现了蛛丝马迹。因为小熊平时都是坐公交车上下学,用的公交卡由父母负责充值。熊先生发现儿子的公交卡很久都没用完,经过一番“侦查”,发现了真相。“他的脑子都用在这上面了,气死我了!”熊先生说,他想不通,游戏真这么好玩?
▲网络图
追因
游戏成瘾的背后是“逃避”
今年6月18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被列为精神疾病。
自治区人民医院精神(心理)临床·康复中心副主任黄玲介绍,游戏成瘾其实是一种结果,是“逃避”产生的一个后果。对于青少年,他们逃避的主要是学业的压力,父母、社会的期待,还有无法适应的人际环境。
黄玲分析,大部分孩子在家里都很受宠爱,可到家庭以外的环境,想得到别人的认同,是需要努力的。努力需要时间,长时间的努力又很难。即便努力,带来的也可能不是认同和成就,而是挫败。所以,有人会逃避到游戏里寻找认同感和成就感。游戏能在短时间通过升级、胜利,带来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快感。此时,游戏的吸引力就更大了。
从表面上看,游戏成瘾是行为问题,但科学家在研究大脑时发现,大脑里有一条通路,玩游戏对这条通路的刺激,跟吸食毒品时的刺激是一样的,就是成瘾。这条通路相当于一条捷径,一旦被激发,大脑就产生了走捷径的惯性,这也是游戏成瘾被列入成瘾性精神疾病的原因之一。
建议
学会面对现状,多培养自信心
沉迷游戏的人该如何“出坑”?黄玲表示,游戏成瘾者最重要的是学会面对现状。“人教人”是教不会的,“事教人”才能起到作用,经历是最好的老师,从具体事情中获得经验,更容易让自己印象深刻。
比如,一件在自己看来是“灾难般”的事件,通过家长、朋友、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最终完成了,会产生一种“也不过如此嘛,我能做到”的自信感觉。这种自信心存储在大脑里,用于应对下一次的任务,不停地积累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玩游戏的人很多,不是所有玩游戏的行为都可以称为游戏成瘾,真正成瘾的只是少数,家长以及游戏爱好者也不必谈游戏色变。
测一测
游戏成瘾如何诊断?
就游戏障碍的诊断而言,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
不能依据简单的上网或网络游戏行为本身即做出判断,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师,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才能做出合理判断。
现行标准中一共列出了9种症状,满足其中5项,可诊断为游戏成瘾:
过度游戏:沉湎于游戏。
戒断:当游戏被停止后出现烦躁、焦虑或易怒等症状。
耐受:对游戏开始有耐受性,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参与游戏。
失控:对参与游戏难以自控。
失去其他兴趣:除游戏外,对以往的爱好丧失兴趣。
专注游戏:尽管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但仍继续过度参与游戏。
误导他人: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作为逃避手段:通过游戏逃避或缓解负性心境(如无助感、内疚或焦虑等)。
不惜失去机会:因参与游戏,重要的人际关系受损、失去工作/教育/职业机会。
来源 | 南国早报记者 张若凡 实习生 陈丽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