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县作为国家和广西深度贫困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立足“生态”、“绿色”、“文化”三大特色,主打“三乡”(即“中国壮剧之乡”、“中国八渡笋之乡”和“中国灵芝之乡”)牌,奏响脱贫奔康进行曲。
打好“中国八渡笋之乡”地标产业牌
八渡笋是田林县著名传统特产,历史悠久,清代刊印的《珠玑幼学故事琼林》标有其名列为贡品。2009年12月田林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认定为“中国八渡笋之乡”;2010年4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八渡笋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田林八渡笋凭借着这个品牌“身份证”和“护身符”,在市场上独领风骚。
田林县独特的自然环境,所生产的八渡笋笋体粗壮、肉厚、肥嫩、清甜、品质佳,以其脆嫩无渣、美味可口、纤维含量少、营养丰富深受人们青睐。八渡笋原料主要加工成干笋丝、干笋片、酸笋罐头、发酵笋、清水笋等产品,产品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供不应求。自1993年开始,田林县把种埴八渡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使八渡笋种植面积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全县竹林面积30.25万亩,2018年,预计全县八渡笋产量(干重)5760吨,产值2亿元,全县笋农卖笋人均纯收入3200元。
▲田林县八渡笋喜获丰收。
打好“中国灵芝之乡”生态产业牌
田林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区位优势,有丰富的灵芝资源,主要产自海拔2000多米,被誉为桂西第一高峰,广西第四高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岑王老山,是广西灵芝自然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品质最好,也是开发利用较早、规模较为成型的地区。
2014年7月,国家经济林协会对田林县进行了实地核查,认为田林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灵芝生长,现有适合野生灵芝生长的天然林面积113万亩,已成为我国灵芝重要生产基地。经组织专家组认定评审并公示后,同意授予田林县“中国灵芝之乡”称号。2018年,田林县的“田林灵芝”成为首批获准认证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田林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灵芝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的产业来抓。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灵芝种植基地标准化建设,着力拓宽灵芝产业发展路,大力引进灵芝加工龙头企业,高端与中低端产品同时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据统计,2018年,预计全年社会总产量为265吨,总产值约3180万元。
打好“中国壮剧之乡”文化旅游牌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在田林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北路壮剧就是壮族文化艺术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北路壮剧原名叫“土戏”,起源于明朝末年的田林县旧州镇,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就有了丰富的唱本《太平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该县的农村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至今已发展到114个,业余演员3000余人。
2006年,田林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田林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之乡”荣誉称号,2010年被命名为“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2014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该县境内的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森林保护区是广西十大水源林自然保护区之一,主峰岑王老山海拨2062.5米,是桂西第一高峰,广西第四高峰,被称 为“桂西屋脊”。岑王老山素以春岚、夏瀑、秋云、冬雪四季美景不同而著称。
近年来,田林县借助壮剧节,开展田林特色美食展销,推介田林特色产品,带动民族服装、绣球、铜鼓舞及壮戏艺术纪念品生产销售,形成自身独特的新卖点。并通过充分整合自然资源和民俗传统文化,以“旅游扶贫民俗文化活动”搭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20018年上半年,全县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我县旅游人数达到52.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为5.28亿元。
来源丨黄艳琼 王永兴 石生府 黄卫平 文/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