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漂亮的教学楼,一所所新学校陆续建成;曾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完一节课,如今课堂上通过一体机与世界相连;农村中小学吃上了营养午餐,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免学杂费……60年来,广西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西接班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玉兰路小学投用的数字书法教室。
▲偏远的教学点也用上了一体机教学。
教育设施:从“没学上”到“上好学”
回顾广西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没学上”到“有学上”到“上好学”三个阶段。
“过去上初中,是要考试的,竞争比现在考大学还激烈。”今年66岁的刘建国回忆,1965年,自己从全州县才湾镇水月庵高小毕业。当时班上有四十多人,最终只有4人考上初中,他也是同村十多个学生中,唯一被初中录取的。
1986年,广西开始实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并在2007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首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虽然有学上了,但当年大量学校用房属于危房,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厕所、操场等必备设施也没配备。
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高仁小学校长韦晓春介绍,她1997年调来时,学校没通水电、没有围墙和校门,教室全是瓦房。1999年,学校的一间教室被鉴定为D级危房,学生只能在外面的枇杷树下上课,雨天则两个班挤在一间教室里。
2009年至2011年,广西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
2012年起,广西开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力度,义务教育学校按标准化建设,大大缩小了地区之间、校际间差距,加快缩小了城乡差距。
现在,不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漂亮的塑胶跑道、崭新的教学楼、各种器材完备的功能室、种类繁多的图书室等,已成为中小学校的“标配”。
教育方式:从“一支粉笔”到“多媒体教学”
信息革命几乎影响了所有领域,传统的教育方式也逐渐转向现代化、信息化。
坛草教学点,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局辖区内最偏远的教学点之一。1986年,初中毕业的梁玉强成为坛草教学点的一名代课老师。当时,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一支教鞭、一本课本,是他上课的所有教具。他回忆说,坛草教学点的黑板最初是水泥的,遇上回南天就湿漉漉的打滑,根本没法写字。后来,教学点改用几块木板组合成凹凸不平的黑板。那时的粉笔也不是后来用的微尘粉笔,稍一用力就断,擦一次黑板,头上满是粉笔灰。
2015年,教育部门对坛草教学点配置了一体机和电脑设备,此前对老师进行的信息化培训派上了用场。“‘班班通’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梁玉强说,以前每天花很长时间写教案,现在可以提前从教学资源库找素材、做课件。先进的教学设备也弥补了农村学生“走不出去”的遗憾。像以前提到天安门、长城等,学生只能通过文字来想象,现在则可以通过图片甚至视频来了解。他就曾在语文课上播放了一段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学生们都很振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广西首个智慧教育装备示范学校,南宁市玉兰路小学是智慧教育的集大成者,电子书法教室、iPad智慧教室、录播室、创客室、智能阅读机、微型智能图书馆等一应俱全。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给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玉兰路小学副校长黄勇明说:“智能教育教学设备形式新颖,增强了互动性,使孩子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来自自治区教育厅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广西加快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96%的中小学校已接入宽带,83%的教室已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点基本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教育保障:从“上不起学”到“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区,为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教育优惠,广西作出了不懈努力。
2006年春季学期开学时,广西631.2万名农村孩子惊喜地发现,新学期不用再交学杂费了。其中,131.4万名孩子得到了免费课本,23.1万名家庭贫困的寄宿生还得到生活补助。2017年春季学期起,城市学生也开始免收学杂费,惠及57.8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2007年以来,广西不断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办法,建立了覆盖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此外,广西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对所有中职学生实施免学费政策,每年惠及约40万中职学生。
“对农村孩子来说,营养午餐也是很大的福利。”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文小学校长玉奇志说。
近日的一个中午,放学铃声响起,那文小学的孩子们开心地奔向食堂排队打饭菜。这天的菜色很丰富:黄豆焖猪脚,猪肉炒洋葱、炒上海青……
三年级的周美金很喜欢学校的营养午餐:“家里的菜没有学校好吃。”周美金的家距学校5.6公里,爸爸外出务工,妈妈黄雪梅在家务农,还要照顾两个妹妹,所以家里的饭菜相对简单,营养搭配也没那么讲究。自从吃上了学校的营养午餐,9岁的周美金的个子猛长,现在已经1.43米,脸上也比过去有肉了。
邕宁区是营养改善计划县级地方试点。2014年12月,该校建好食堂后,开始提供营养午餐,每人每天4元的标准,两荤一素,米饭管够。那文小学有132名学生,其中36名建档立卡户学生每个学期还有500元生活补贴。
2011年11月国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广西已有63个县开展了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其中国家试点县29个,自治区试点县13个,市、县地方试点县(区)21个。惠及学校8046所,学生170万人。
数说广西教育成就
基础教育变化:2017年底,全区共有幼儿园11787所,是1958年的19.2倍。全区小学在校生463.75万人,是1958年的1.4倍。全区有初中1757所、在校生203.46万人,分别是1958年的6倍和11.7倍。全区有普通高中460所、在校生97.48万人,分别是1958年的2.9倍和25.9倍。
职业教育发展:全区职业院校309所,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已达到103.2万人。其中,中职271所,全日制在校生规模49.8万人,是1958年的16.8倍。
教师队伍建设:全区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58.65万人,比1958年增加近45万人。近十年来累计培训教师100多万人次。全区高校现有国家级、自治区级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
资助资金总量:2007年以来,累计发放资助资金531.78亿元,累计受助学生3164.11万人次。2011年起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累计投入营养膳食补助资金73.47亿元,惠及学生170万名。
义教均衡发展:98个县(市区)通过了自治区级督导评估验收,其中51个县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全面改薄”投入:2014~2018年,全区义务教育专项工程用于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投入就达352亿元,建设学校14288所次,建设项目23394个(次),建设校舍面积1603万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超过“十一五”、“十二五”十年总和。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蒋晓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