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搭桥了,放支架了,那就基本告别运动了,只剩静养一条路?在9月21日举行的2018广西国际心肺康复高峰论坛上,国内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大咖带来了新理念:“动养”更利于心血管病患者康复。
论坛由广西康复医学会、广西江滨医院、广西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办,请来了国内康复届泰斗励建安教授、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等业内大咖。
▲开幕式。
近年来,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心脏搭桥、放支架的人不在少数。到鬼门关走了一遭后,这些患者都心有余悸,觉得自己这辈子就基本告别运动了,只剩静养一条路。
胡大一表示,以往医学界对于心脏病的康复理念确实是静养。但是,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陆续发现,实际上,“动养”比静养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更为有益。他认为,运动已经成为没病防病,有病治病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并非心脏放了支架,搭了桥就不能运动,而是很多人不敢动,担心一动就出问题。实际上,“动养”需要在专业的康复医生指导下进行,在运动过程中全程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同时配备抢救设备,让患者在放心的环境中运动、康复。
已有的大量数据表明,一个没有患冠心病的正常人,如果常年选择不运动的静止生活方式,死亡率增高,寿命降低。反过来,一个做过心脏支架、搭桥的患者,如果能在心肺康复团队的指导下,逐渐提高有氧运动能力,死亡率会逐步下降,当有氧运动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能获得与身体健康、有运动习惯的普通人同样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接受记者采访。
广西江滨医院副院长胡才友表示,在广西,心肺康复才刚刚起步不久,但是已经有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急需这样的专业帮助,由专业人员为患者评估心脏、骨骼、肌肉等全身情况,量体裁衣,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此次论坛带动广西心肺康复发展的同时,能给这类患者带去新理念,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寿命的信心。
专家们建议,在没有专业康复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最适合大部分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就是走路,相对是最安全的,不算剧烈。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积累万步左右的运动量,能有助于康复。
来源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张若凡 实习生 陈丽萍
值班编委丨陆月玲
值班主任丨唐海波
值班编辑丨莫妮娜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