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越南外交部2月23日宣布,应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阮富仲邀请,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将于未来几天对越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另据人民网24日报道,金正恩已于23日下午乘专列离开平壤。朝美首脑会谈将于27日至28日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
沿着先辈足迹
金正恩23日17时乘专列从平壤出发,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金英哲、李洙墉、金平海、吴秀容,外务相李勇浩,人民武力相努光铁,党中央第一副部长金与正,外务省副相崔善姬等陪同前往。从朝鲜官方媒体发布的照片可见,金正恩站在专列的车门位置向月台上的人挥手致意,同行人员也在车厢内向外挥手。
专列从中国东北入境,穿过大半个中国再从中国西南出境进入越南。平壤距离河内4500公里,理论上专列到达河内需耗时48小时以上。这一幕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时任朝鲜领导人金日成1958年和1964年的两次访越行程,那两次朝鲜访问团都是先乘专列从平壤经中国北京到达广州,再从广州换乘飞机前往河内。此次金正恩乘坐专列,无疑也能感受到这两个友好邻邦的发展状况和诚挚友谊。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金仁泰认为,金正恩乘专列远赴越南,也是沿着先辈的足迹前行,体现重视发展与中越传统友好国家关系的战略抉择,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亚日报》分析,安全考量是首要原因。
金正恩这辆绿黄色火车最高时速仅60公里,而且这辆列车还具防弹、防爆功能,装有82毫米迫击炮;为了在发生紧急状况时快速撤离,专列的货仓内还载有防弹车。
韩媒称,不排除朝鲜方面还会动用伊尔-76运输机将防弹车和警卫队运送到河内。
▲金正恩在专列车厢内办公。图片来源:GJ
此外,专列提供完善的移动环境也是它成为外访交通工具的重要因素。
报道称,专列有可以举行各种会议的大型办公专用车厢,配备最先进的通信设备、星级酒店级的卧铺、宴会厅、会议室、餐厅和警卫车厢,防护性能超过装甲车,领导人可在去越南的路上安心地照常处理朝美首脑会谈事务。
走出自信轨道
对此次金正恩出访,国际舆论给予高度关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正好是朝鲜开创专列出访70周年。1949年3月3日,时任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乘专列到达莫斯科雅罗斯拉夫斯基车站,受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热情迎接。
韩联社还透露,金正恩去年乘坐飞机前往新加坡时,朝方可能深感寄身外机、分乘多班的不便。而金正恩可在此行中亲眼看到中越两国首都和地方的发展现状。火车一直以来都是朝鲜领导人青睐的交通工具。
1984年,时任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对当时的苏联、东德、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等多个国家进行访问,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车。
1958年、1964年金日成访越时,都是从平壤乘火车出发在北京转乘飞机,经广州等地到达越南。
金正恩的父亲金正日2002年访俄时也曾表示,乘火车旅行外国更便于了解国情。
韩媒分析,矢志发展经济的金正恩有意从中国和越南亲自取经,也有可能途中下车参观经济一线。
此外,韩媒还认为,金正恩乘火车从东北亚驶往东南亚,可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无关系。在韩朝协商对接跨境公路铁路之际,金正恩取道朝中跨国铁路,体现出共建铁路共同体的决心。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记者丘尔辛娜认为,近年来朝鲜在公开专列车厢方面力度更大,显示出朝鲜正变得越来越自信。2011年8月30日,朝鲜中央电视台罕见地公开金正日专列内部,当时他正在访俄途中。2018年金正恩访问中国,朝中社也曾发布金正恩在专列车厢内与中国迎接代表交流的画面。
▲金正恩去年访华时在专列车厢内会见中国迎接代表。图片来源:GJ
2011年金正日访俄的新闻纪录片里显示,办公车厢内挂着显示朝鲜半岛地图的大屏幕,旁边还有卫星电视和电话。曾参与警护朝鲜专列的俄罗斯工作人员回忆,车厢内都配备先进的通信设备,列车在行进过程中绝不会出现通信故障。车厢装饰简朴,也没有刻意突出朝鲜民族特色,但装潢工艺不错,甚至感觉不到车厢之间的连接部分,列车行驶也很平稳。
专列外交轶事也有很多。1946年3月1日,金日成在出席平壤集会时,一名反对派向讲台投掷手榴弹,金日成身边的苏联军官雅科夫·诺比琴科眼疾手快,用身体压住手榴弹,结果身受重伤,右臂截肢,后被朝鲜授予“共和国劳动英雄”称号。1984年,金日成、金正日一行乘专列访问苏联,就特意找到雅科夫,金日成还称雅科夫为“亲兄弟”。2001年,金正日再次沿着当年的路线访问莫斯科,中途特意停靠新西伯利亚站,向已经去世的雅科夫的儿子伊万赠送礼物。
另外,金特会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4日,载着警卫队及设备的朝鲜高丽航空运输机飞抵越南。
▲越南河内在紧张筹备“金特会”。
据越南媒体报道,印有P-914的高航货机24日上午在河内内排机场着陆。随后,没有车牌的黑色SUV丰田兰德酷路泽在越南警车引导下驶出VIP专用口。
载有朝方人士的多辆18-25座大巴和2辆黑色卡车尾随其后,越媒猜测,车队可能驶往金正恩有望下榻的河内美利亚酒店。
编辑丨刘冬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