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点个餐都会被APP偷听?个人隐私不是商家自留地

来源:长安观察 发布时间:

闲聊中提起某些食物,外卖app就会主动推荐……近日有媒体称,经过试验发现部分外卖平台App存在“偷听”行为,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麦克风“窃取”用户需求,继而进行精准推荐。对此,被点名的平台均予以否认。

尽管尚无“实锤”落下,但联想到“3·15”晚会上刚刚曝出的“探针盒子”,不少人都为自己的信息安全捏了把汗。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操作的技术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言下之意便是平台不会傻到砸钱去搞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但问题恰恰在于,干不干是一回事,能不能却是另一回事。

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下载一个App,一般都会跳出是否允许定位、访问通讯录等提示,一旦选择“否”,功能应用便无法启用。“霸王条款”之下,大家只得无奈点“是”,甚至很多时候还得“始终允许”。如此一来,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与全面保护个人隐私,似乎就成了无法兼顾的矛盾。这种“透明生活”,显然不是我们投身信息化社会的本意。

“隔屏有耳”的忧虑背后,是大数据算法在商业应用中的一骑绝尘。登录电商网站,推荐商品多是依据浏览痕迹;打开微博微信,广告投放定向植入;打开理财客户端,首页也因人而异……通过对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能力等信息,被不少企业视为理所当然的商机,然而在隐私保护方面却鲜有人给予同等的关注。

“资源投入”的不相匹配,真实地折射出网络之上个人和平台之间博弈的困局:个人选择空间很小,要么选择让渡自己的信息,要么远离其他人已经拥抱的便捷生活。可以说,不论是前些时候某公司人脸数据库外泄引发的舆论恐慌,还是一段时间以来“大数据杀熟”引发的种种争论,抛出的都是如何让隐私保护跟上大数据时代的现实命题。

智能手机是好东西,大数据也是前景广阔的行业,但是这一切不能建立在滥用、侵犯用户隐私的基础上。就目前来看,相比于个人信息应用方面的大踏步前进,隐私保护只有一些抽象的法律原则性条款。

在实际生活中,哪些信息采集是必要的,基本没有经过法律的审视,完全取决于商家的需要。而这些还都是明面上的“强行获取”,更不用说“隔屏有耳”这样的暗地操作,没准早就沦为商家可以为所欲为的自留地了。

身处信息时代、物联时代,如果任由信息流像脱缰野马一样,迟早会对公民个人生活产生破坏性影响。在这方面的社会治理水平,倘若跟不上商业开拓的步伐,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四面漏风的状况,到时候想保护也得付出比现在大得多的努力和代价。

事实说明,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纯粹指望约定俗成的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根据我国既有规定,手机软件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经用户同意。可“不同意就不让用”该怎么办?这里头显然权利和责任是失衡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超越具体政策层面上的监管宣示,进一步完善隐私保护的制度框架,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或许是有关方面需要考虑的治理方向。在允许商业机构依规采集个人数据的同时,赋予个人对其数据的访问、查询、纠正、删除等一系列权利,以公法救济的强化来弥补司法救济的不足,我们的信息安全才能形成一个保护的闭环。

有人说,大数据是“网络时代的科学读心术”。的确,当数据日益成为人们行事、社会运转的基本依托,完全拒绝让渡任何个人信息,都是很难想象且难以做到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信息交换过程变得更可控,造福社会而不是毁坏人们的生活场景。

更多内容请戳图查看专题↓↓↓


编辑丨莫妮娜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