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下午6时,宾阳县的林先生收到某短视频平台发来的邮件,确认12岁儿子在该平台上花掉的两万余元可全数归还,林先生总算松了一口气。此前,他的儿子小林在短视频和手机游戏两个网络平台上,共花掉3.3万元,林先生与两个平台交涉后,确认能全部或部分返还的金额共计2.51万元。
3月7日,林先生发现,原本有3.3万元的储蓄账户内只剩下了59元。他想起刚上五年级的儿子小林曾问自己要过微信支付的密码,用于租借共享单车。经过询问,小林承认自己拿到支付密码后,把钱都花在了短视频平台和手机游戏上,有不少钱是打赏给了手机游戏上一名叫做“机智小呆头”的网友。
▲消费记录显示,小林在四天里,给“机制小呆头”送出了90份礼物。林先生供图
3月12日,小林对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表示,事发后,“机智小呆头”已经将他拉黑,父亲尝试着拨打“机智小呆头”的电话,但是对方已经不认账。从交易记录上看,仅仅从3月2日到3月5日,小林就给“机智小呆头”打赏了近百个虚拟礼物。
“我是一名装修工,妻子失业在家,这是我多年的积蓄。”林先生说。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联系了短视频平台,工作人员表示,平台会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只要证实是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在无监管状态下的消费,平台会尽快处理退款事宜。林先生出具了未成年人证明,签订了一系列保证书之后,平台以“捐助消费金”的形式,将花在平台上的2.01万元全部返还。
手机游戏平台也开通了未成年人消费申诉电话,但要回这笔钱的经历就比较曲折。客服人员表示,只受理180天以内的消费申诉,其间能查到小林的消费记录是7500余元,其中1300余元用于打赏。客服人员表示,打赏金是给个人的,已经无法拿回,平台只能以“关怀金”的形式,返还5000元。
花掉3.3万元,拿回2.51万元,对于这个并不完美的结果,林先生只能接受。同时,他必须签下保证书,向平台保证下不为例。
据了解,一些短视频、手机游戏平台对于未成年人作了消费限制:充值时需要输入支付宝或者微信的支付密码;App内醒目位置有家长控制模式,设置为家长控制模式后,未成年人无法进行打赏,且观看内容会经过特殊过滤。所以,建议家长在下载此类App时,开启未成年人保护模式,同时保管好支付密码。
来源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巫碧燕
编辑丨赖武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