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国早报开通的“妈妈的技能”微信交流群里,不少网友都分享了自家妈妈的“特技”。年过八旬的市民桐初发来邮件,介绍母亲当年用毛线编织的毛衣、帽子、毛裤、袜子等。桐初回忆称,母亲用毛线编织的大衣非常精美,以至于邻居们都以为是从商店购买的。
在南宁工作生活多年的蒋女士,也有一位擅长织毛衣的妈妈。小时候她穿的毛衣都是妈妈亲手织的,妈妈会为她定制毛衣图案,例如胸口位置有小动物,口袋上有花朵……这让她成了不少小伙伴羡慕的对象。现在,蒋女士儿子穿的毛衣也由外婆一手包办。外婆觉得校服毛背心质地太硬,外孙穿起来不舒服,她干脆就找了同色的毛线,照着织出了一件一模一样的毛背心,可“以假乱真”,难以看出与原版的差别。
今年50多岁的横县人杨子凤擅长包粽子,她包的粽子用料讲究,香软可口,很受亲戚朋友的欢迎。不过,跟妈妈学会包粽子的杨子凤始终觉得,还是妈妈包的粽子味道最好。遗憾的是她的妈妈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杨子凤没有办法再向妈妈请教怎么包粽子更好吃,也听不到妈妈对她的鼓励了。
白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几年前,她向妈妈抱怨市面上找不到好吃的红糖年糕。妈妈听到之后,就把过去做红糖年糕的手艺捡了回来,还根据女儿的口味,不断地对年糕的味道进行调整。最终,在经过尝试后,妈妈在红糖里加入姜,创新性地做出了她钟爱的姜糖年糕。白女士说,自己妈妈做出了姜糖年糕之后,她就只认这个味道,再也没有去商场买过年糕。
作者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李艺 黄占玲
编辑丨刘冬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